以粮、油和糖为主要原料的糕,向来是我国的传统美食。糕这种食品最初是以米磨粉制作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即秦代以前的所有历史时期),糕就已经出现在各家典籍上。例如儒家经典《周礼》提到的“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和“笾人羞笾食,糗饵粉粢”。《楚辞》里提到的“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等等。这里提到的“饵”,西汉时期的官员史游认为“溲米而蒸之则为饵”。同时期的辞赋家杨雄则直接认为,“饵谓之糕”。另外,“粔籹”,是一种早期糕的式样,其由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组合成一束,再扭成环状,用油煎炸而熟。这种糕也被人们称为“寒具”、“膏环”。
由于糕这种食品能作为点心也能作为主食,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节令之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添加配料和馅料,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代,从王公贵胄至平民百姓都爱食糕。唐中宗宰相韦巨源设“烧尾宴”款待唐中宗的时候,宴席上就有水晶龙凤糕、花折鹅糕和紫龙糕等花式糕点。唐玄宗也曾命人用“金盘”盛着“新糯米糕糜”赐予大臣,表彰其功勋。虢国夫人杨玉瑶的府上的一名叫作邓连的厨师,创新出了外皮透明、馅料为豆沙又呈现花朵形状的糍糕,取名为“透花糕”,名噪一时。在民间,长安城也出现大批专门制作售卖糕点的店铺,还雇有专业的“饼师”。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食用“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的习俗,因为“糕”谐音同“高(重阳节登高是为了祈求平安、避免灾祸)”,所以将其作为节令食品。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提到过这种糕:“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
其后的五代时期,糕点的制作更趋专业化。文言琐事小说《清异录》还记载了开封城曾经出现过一家名满京城、生意红火的糕坊。
作为市井饮食尤为繁盛的宋代,人们更加讲求糕点的精细化制作和品种创新。南宋文人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里提到了市面上有售卖糖糕、栗糕、粟糕、蜜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丝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线糕、闲炊糕、乾糕、乳糕、社糕和重阳糕等数种糕点,令人眼花缭乱。这其中,重阳糕并非单指一种糕点,而是麻葛糕、宝阶糕以及万象糕等糕点的统称。当时的人们不再将糕点作为充饥之用,而是将其作为宴会娱乐、茶余饭后的零嘴甜点。
宋代文人还有不少咏叹糕点的诗作:例如袁说友的《谢侃老惠乳糕》、晁说之的《张平叔家丝糕》以及宋祁的“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等等。这些古时的“自媒体网红”通过高雅的方式高调宣传各式糕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糕点在民间的传播。
糕点在短暂的元代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只是出现了论斤两切卖的“大糕”。反倒在之后的明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发展,民间制糕工艺有了跨越式的提升。饮食著作《竹屿山房杂部》里提到,厨师将具有养生和治病功效的中药材掺入米粉当中,并配以另外的食材,制作成药膳糕点。例如山药糕、芡实糕、茯苓糕、莲菂糕、核桃糕、绿豆糕、栗糕、松黄糕、炒米糕、红枣糕、八珍糕等,都属于这一类。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地都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糕点流派,各有不同滋味、色彩、寓意。有以传统糯米粉为主原料的,也有以面粉为主原料的,还有以糯米粉与面粉拌在一起为主原料的。在制作工艺方面,有纯靠手工拉伸揉搓的,也有依靠模具按压的。各地还有着蒸、煮、煎、炸、烙与烤等不同烹熟方法。无论是哪种糕点,都极其需要制作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品质和口感。
如今,根据不同地域的糕点特色,可将其分为分为京派、津派、苏派、广派、潮派、宁派、沪派、川派、扬派、滇派、闽派等。这其中,对于我们舟山地区制糕影响最大的流派即是重油重糖的苏、沪、宁、扬式糕点以及颇具沿海地区风味、兼有甜咸风格的闽式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