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树正用人导向 激励担当作为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过去一年,全区组织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紧紧围绕普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选贤任能,抓严抓实育选管用各环节,将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打好选育管用“组合拳”,紧抓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健全优秀年轻干部日常发现补充动态储备机制,结合主题教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分层分类建立年轻干部“储备库”,动态掌握300余名优选年轻干部。
强化教育赋能,提升专业素养。全覆盖完成区管干部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聚焦专业素养和破题能力提升,组织干部赴厦门、苏州等地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全年共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班、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专题研讨班、社会治理专题研讨班等12期主体班次,累计培训干部1200余人次。
突出问题导向,配强班子力量。高质量做好省委选人用人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整改完成率100%。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分析,构建领导班子配备预测模型,制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大力优化班子整体结构。聚焦干部队伍专业化重塑,加强专业能力历练提升,确保专业性较强部门领导班子中专业型干部占比50%以上。
坚持实干导向,强化正向激励。灵活运用一线“赛马场”点兵练兵,选派86名干部到区属部门及16个重点工作专班挂职锻炼,174名干部参与“五员攻坚”,推荐入选省“担当作为好干部”1名、市“担当作为好干部”1名;及时奖励16名在推进共同富裕、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等中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
广聚天下英才 激发创新活力
去年9月,着眼高端船舶修造和海工装备产业发展需要,我区出台《关于支持高端船舶修造和海工装备产业领军企业发展 加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若干政策(试行)》,为相关领域人才“量身打造”多条优惠支持政策。这一人才新政的出台实施,是当前我区扎实推进招才引智、聚力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缩影。
过去一年,我区大力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深化海洋人才“普汇”行动,围绕重点产业方向,着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创业创新人才集聚,盘活用好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以最优最优生态环境建强“三支队伍”。
据统计,去年我区新引育高层次人才36人,青年博士13人,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35人,其中新突破标准化认定人才2名;引进高校毕业生4503人,培育高技能人才2264人。
亮眼数据的背后,彰显的是我区做好人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传递出的是全区上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鲜明态度。
强化凝聚产业人才引育合力,我区积极支持推动项目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和落地服务保障。健全海洋特色产业人才自主评价体系,搭建船舶、文旅、健康等“1+3”产业人才政策体系,放权企业根据个人能力、作用发挥、贡献程度等自主评定产业人才,定制购房补贴、政府奖励、子女就学等5项组合型人才服务,已有6家企业自主认定人才51名。
多点突破促进平台和项目双轮驱动。推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营有机结合,指导国际健康产业中心引进专业招商和孵化机构,强化项目甄选、扶持、考核。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平台和企业开展产业指导和交流活动,先后举办干细胞产业评审会、新材料专家对接会。以“海纳计划”为抓手,高质量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深圳、上海分站赛和区级决赛,新入选“海纳计划”创业创新项目19个,新注册落地项目13个。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本地高校资源,与浙江海洋大学建立常态化信息互通、人才互推、项目共享等合作机制,助力产业稳步提质。聚焦青年博士、舟籍学子、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细化举措筑牢青年人才港湾,去年以来新建高校引才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赴山西、江苏等地开展招聘活动15场。积极推进“港湾计划”,成立普陀区在外学子联合会,组建普陀籍学子“就业伙伴”“创业伙伴”“乡情伙伴”3支队伍,全力助推“四个港湾”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排头兵”标准开展组织系统主题教育,搭建“组工夜学”、青年研学等载体,不断加强组工干部政治历练。抓好巡视巡察整改,完善部机关内部22项管理制度,制定69条防范风险化解清单,集成编制组工规范化流程。常态开展警示教育,全力支持驻部纪检监察组工作,持续锻造勤廉并重的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
信仰如磐、使命如山。踏上新征程,普陀组织系统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新普陀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