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传统村落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活态传承发展,要充分发挥传统村落文化塑形铸魂赋能作用,以文化软实力托起乡村共同富裕的硬支撑。本文以舟山东极岛的传统村落文化为例,阐述了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内涵以及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海岛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为海岛乡村共同富裕注入源头活水,以期为其他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力量,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物质精神的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发挥乡村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引领作用,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硬支撑”,为乡村共同富裕注入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悠久的乡村,其文化丰富而厚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承好传统村落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传统村落文化彰显出新的时代魅力和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岛传统村落文化概念
在我国传统村落又被称为古村落(2012年以前),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是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村落原住民在群居的基础上进行的系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传统村落的原住民所创造、传承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形态。”可简单概括为,传统村落文化就是由原住民在日常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如传统建筑物、生产工具、手工艺品等看得见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看不见的如生产生活习俗、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总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岛传统村落文化是海岛传统村落原居民在长期的海洋生产生活过程中与自然界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的、行为的、精神的文化,是海岛文化中最具特征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精髓,主要包括海岛渔民生活建筑、渔业生产工具、服饰等物质文化形态,以及海岛渔歌、渔民画、渔俗等非物质文化形态,深刻体现着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是海洋特色文化的精髓。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挥传统村落文化根脉功能,点亮共同富裕精神之光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海岛传统村落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包含渔民生活建筑、生产工具、渔歌、渔民画、渔技等文化形态,还包含了自强不息、向海图强、开拓创新、见义勇为、救危扶弱的人道主义情怀等精神气质……可以说海岛上的每一处古迹、每一门技艺、每一笔色彩、每一个音符、每一句传说都蕴含着珍贵而又独特的海洋文化,正是这些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塑造了海洋文化的基本形态,进一步延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人们的心灵故乡,具有滋润、凝聚人心的作用。要重视并充分挖掘这些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精华,推动海岛传统村落文化本源性传承发展,重塑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构建起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打造海洋文化精神文明高地,凝聚起广大农村、农民齐心协力推动海岛乡村振兴、实现海岛乡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共识。
(二)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协同推进海岛传统村落共同富裕
通过对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出其不朽魅力与时代价值,激活传统海洋文化基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挖掘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加强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品牌开发,培育特色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产业,推动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市场化开发运营,利用“海洋文化+旅游”“海洋文化+产业”“数字+”等产业化模式,打造出一批辨识度强的原生态海洋文化品牌,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深度赋能海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如通过深入挖掘海岛传统村落文化,打造海岛特色文化IP,联通生产、消费环节,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承发扬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留住海岛乡村的“乡愁”,提升海岛传统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而且能够带动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在优化海岛传统村落产业布局的同时,为海岛传统村落共富提供更多元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提高海岛乡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海岛乡村振兴,进一步推动高品质海岛乡村共同富裕。
三、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拥有“千岛之城”之称的舟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也是我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海岛城市之一,在舟山这方土地上有2085个海岛,古老的海岛上座落着许许多多的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欠发达的交通,保存传承了较多的海岛传统村落,省级及以上的传统村落达三十多个。这些村落积淀着舟山丰蕴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是舟山特色海洋文化的“根”和“魂”,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本文选取东极镇的传统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东极镇的庙子湖、、青浜、黄兴等有人居住的传统村落开展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一)东极传统村落概况
东极镇位于舟山群岛最东部,远离大陆,四周环海,距离本岛的中心沈家门约45.5公里,陆域面积为1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共有28个大小岛屿和108块礁组成,全镇现有户数2246户,人口5411人。庙子湖、青浜、黄兴、东福山四个岛是有人居住的海岛传统村落,庙子湖是东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人口最多的传统村落,其他三个村落居住人口随旅游、生产等季节性波动较大,庙子湖等传统村落地处位置优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光照充足,空气质量极佳。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地景和水景占旅游资源的85%以上,阳光、沙滩、岛礁构成了其独特的海岛自然风光,奇峰异石、岛礁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海岸蜿蜒曲折,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碧海、岛礁、海味的“纯洁之地”,渔家文化古朴浓郁,渔家建筑沿势而造,层层叠嶂,有“海上布达拉宫”之称,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军营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独特的艺术文化和海鲜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荣获国家级海洋公园、浙江省美丽城镇样板、省级4A级景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庙子湖村2019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福山被列为2019年浙江省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青浜、黄兴也是省市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
(二) 东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情况
当前东极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以特色街巷和渔民建筑、渔业生产工具等为主,其保护方式以静态展示为主,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进行保护:一是规划为海岛旅游景区。如当年渔民们为了抵抗台风而建的石屋等海派建筑,沿势而造,连街串户,层层叠嶂,驾舟远望,呈现出西藏布达拉宫那海市辱楼的景象,气势极为壮观,如今成了东极镇著名的旅游景点。二是设置为特色博物馆。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保存较为完整的特色建筑被设置成为博物馆,如东极中街山路的特色建筑规划为海岛特色历史文化博物馆,根据不同的历史分为了里斯本丸沉船纪念馆、渔民画等展厅。三是出租成为特色民宿或者商店,变身为网红打卡地,庙子湖、东福山等村落主要街巷两侧的民居基本上都改装后变成了民宿、咖啡店、书店等,或是原住居民经营、或是被外来创业者租赁。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自舟山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非遗名录体系,开展了海岛特色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并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画非遗体验基地,打造了东极渔民画文化品牌,推进渔民画产业化经营,与东极旅游融合发展,同时有序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课堂”等活动,设置不同层次的渔民画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
四、东极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东极庙子湖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山过去的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东极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特殊文化载体开发保护两难,外部资金保障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其他海岛传统村落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岛传统村落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资金不足,缺乏有效保障
政府虽然高度重视,制定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但是这些专项经费基本上是一次性补给,例如庙子湖村2019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福山被列为2019年浙江省第七批历史文化村落后,获得了一笔专项经费,无人居住的石屋、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面临倒塌的古建筑等各项急需抢救、修缮的文化遗产的确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政策、经费基本上属于一次性的,没有连续性,基本上都是用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治修复方面,仅仅是尽最大努力保留下这些文化遗产,而用于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面的资金少之又少,特别是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紧张,资金有限,加之,偏远海岛村落,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建设用地稀少,社会上的投资机构的投资意愿也不强烈。
(二)海岛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文化传承人才紧缺
“空心化”是中国乡村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以庙子湖为中心的东极镇作为我国最东部的一个乡镇,其常住人口不到6千人,人口规模非常小,经济总量小,现代化产业发展缓慢,海岛传统村落制约要素突出,城乡基础设施与本岛(沈家门)、宁波上海等周边城市差距明显,各海岛传统村落悬水而居,进出岛交通只能靠轮船,受天气影响较大,种种不便,加剧了海岛乡村空心化。受传统文化地域、家族习惯等传承局限,海岛村落传统文化传承人年纪越来越大,很多独家技艺面临失传,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土生土长的年轻人见证了祖辈、父辈在海岛上耕海牧渔、靠海吃海的艰苦生活,不愿意像祖辈一样生活在偏远落后的海岛上,更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代代相传下来的渔技、渔艺等传统文化,他们大都去往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城市就业、定居生活,走出了落后的海岛村落,久而久之,慢慢失去了与海岛村落的情感联系。青壮年外流严重,导致海岛传统村落“空心化”“空巢”“老龄化”更加严重,海岛传统村落很多民居因无人居住和管理,老化速度加快,甚至坍塌,活力日渐衰弱,有些海岛村落甚至变成了无人村。
(三)社会公众在海岛传统村落文化活态化传承发展方面参与度不高
要实现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开发的主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海岛村落原居民,另一类是乡贤乡创客等社会投资者。近年来,随着政府启动“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资本引入到海岛传统村落,大大改善了海岛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等整体环境,同时也带来了开发与保护两难的问题,其开发内容大部分以餐饮行业、民宿经营为主,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链短小,业态不够丰富,现已有的文创产品,仅停留在一些常见的手机壳、明信片、文化衫等实用产品获旅游纪念品上,属于IP产业链的下游衍生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本土特色和纪念意义,但社会各界、公众参与较少,同质化严重,品类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文化内涵不深,并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力去深挖海岛特色传统村落文化,难以实现海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与发展。
五、共同富裕背景下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完善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规划,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加快完善海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应政策法规,在制定政策、制度的过程要全面细致,深度把握每个海岛传统村落的历史、地理位置、成因等特性,力求为其编制个性化发展规划。多渠道为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筹措充足的资金。坚持以政府为主,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挖掘海岛传统村落特色资源,通过村民集资、招商引资等拓宽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统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氛围,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等,激励更多的对村落有感情的本土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吸纳鼓励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参与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本土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和学科,促进海岛村落文化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支撑,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开设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专题,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海岛传统村落的了解,为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人才队伍的系统培养提供良好保障。
(二)激活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留住共同的乡愁记忆和心灵故乡,同时满足海岛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要充分发挥海岛传统村落居民的主体力量,村民是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传承发展者,因此,要坚持海岛村民为中心,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在传承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海岛村民的各方面需求,让海岛村民切实感受到传统村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进一步激发其文化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不断满足海岛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海岛传统村落文化共同体,让海岛村民共享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最大限度的激发海岛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村文化共同体作为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共同体,在更深层次上发挥着文化联结功能,是联结乡村各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当前,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合了政府、村民、企业、外来创客等各种主体,要正确处理好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凝聚多元主体的“共同”意志,才能形成传承与发展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合力,进一步促进渔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文化铸根,延续海岛传统村落精神
留住乡愁,搭建好海岛乡愁共情纽带。传统村落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岛传统村落及其存有的环境受到严重蚕食,保护寻找失落的乡愁记忆和心灵故乡是现代人的共同的需求,乡愁是海岛传统村落的灵魂,因此要用好海岛乡愁乡情搭建海岛原住民和外出发展人员的共情平台,让他们为海岛传统村落赓续文脉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要讲好海岛传统村落独特故事,传承创新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美丽富饶的海岛,哺育了无数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渔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等在海岛村落不断承创新,更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事迹,几经沉淀,已成为海岛传统村落人民的精神参照,如东极渔民“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六横岛的“庄公传义”、民间状师陈和碧血丹心为民请命等,讲好“那人、那村、那故事”等,延续海岛传统村落精神,让海岛传统村落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是海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