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舌鳎纵然长相不够美观,甚至有些丑陋,但其肉质白皙鲜嫩,刺少肥厚,实为海味一绝,有人甚至称其为“唐僧肉”。舌鳎又喜爱生活在水质高且清澈的地方,因此没有异味,腥味也少。

在海鲜市场挑选舌鳎时,依据老一辈人的经验,如果见到的大小不一、外表却相近的舌鳎,难以辨明品种,可以根据鳞片粗细之分筛选。细鳞舌鳎往往比粗鳞体薄,肉质却更为细嫩鲜美。而其鱼皮花纹越为清晰,也说明鱼肉存放时间短,越为新鲜。

南宋时期的福州地方志《三山志》里提到当地人认为将舌鳎鱼“以整条清蒸为佳”。我们普陀人也喜欢清蒸做法:将新鲜的舌鳎去腮、鳞和内脏,洗净,添上些许盐粒、料酒、姜片和葱结,上锅蒸上片刻,起锅后淋上少许酱油,便能成就一道绝妙佳肴。难怪舟山有句老话叫做“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玉秃”,说的就是以前的寻常人家在宴请宾客时,往往会将“清蒸玉秃(舌鳎)”作为压轴菜。

将舌鳎红烧,鱼肉久煮不老,食之肥而不腻,是普陀人除了清蒸之外的烹饪首选方式。此外,还有将其搭配姜蒜末翻面煎炸,加入料酒、酱油与盐粒入味着色的方法。当然无论是红烧还是干煎,尽量少用调料为宜,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保证其原本滋味不被掩盖。不过,所谓“各花入各眼”,也有很多人喜欢将舌鳎裹粉糊炸,或者烹出糖醋味、香辣味和酸辣味的舌鳎菜肴。

在普陀,舌鳎还常被拿来与荠菜或者其他蔬菜一同煮成羹汤,寒风凛冽的冬日要是能来上一小碗,必然是舒畅落胃。医书《本草纲目》也提到过将舌鳎“作羹食”,有“宽中健胃”的功效。

该书中还提到人们会将舌鳎中体型较小的曝干,“以货四方”。民国时期的《定海县志》记录我们舟山地区的人们同样会把舌鳎晒干做成“鱐”,即舌鳎鲞(方言称为“玉秃鲞”),这样可以长期保存。扒皮去鳞的舌鳎曝晒后,鱼肉晶莹剔透,搭配少许酒、醋、酱油与姜片,蒸熟之际芳香四溢,令人口齿生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老饕(俗称吃客)”来说,不管是上述哪种吃法,其下筷时,都会第一时间选择舌鳎鱼鳍附近的肉,该部分嫩滑弹韧为全身最优。毕竟作为驱动鱼鳍的肌肉,这才是普陀人口中真正的“活肉”。

2024-02-2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3321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