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鳎是偏口鱼的一种,偏口鱼又称“比目鱼”,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总称,涵盖了舌鳎科、鳎科、鲆科、鲽科、鳒科以及菱鲆科等14个科540个品种。依据《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的记载,生活在我国沿海大洋中的就有100多种。其中,舌鳎达到了32种。
在偏口鱼类中,舌鳎与鳎、鲆、鲽这几类鱼之间外表极其近似,分辨属实困难。人们常用的方法即是观察其尾部是否明显,不明显的是舌鳎与鳎,较为明显的是鲆与鲽。舌鳎与鳎外形呈条带状,鲆与鲽外形呈扇形。此外,舌鳎与鲆的双眼位于鱼头部左边,鲽与鳎的双眼位于鱼头部的右边。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尔雅》是最早提到“比目鱼”的文献,该书将“比目鱼”与比翼鸟、比肩兽和比肩民并列为四方庞大奇异之物。此后,比目鱼的名声越来越大,古人还因其双目长在同一侧,误以为这种鱼必须雌雄并行、相依为命才可生存,于是赋予其忠贞爱情的涵义,创作出了“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赞美诗句。不过,《尔雅》一书中所述的“比目鱼”并不是广义上的偏口鱼,而是专指鲽鱼。
首次提到舌鳎别称“箬鱼”的是东汉时期的语言工具书《说文解字》,该书记录了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人们因其外形与包粽子的箬叶极其相似,所以赋名。三国时期的《临海异物志》还记载“箬(叶)鱼”被当时的南越人称之为“板鱼”,被浙江地区的人称为“鞋底鱼”。
将“比目鱼”和舌鳎划清界限的是两宋时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为《尔雅》注释时就提到“比目鱼”与“塌(鳎)鲨”相像,却不是同一种鱼。这里的“塌(鳎)鲨”说的就是舌鳎。南宋永嘉人戴侗所著的《六书故》还将舌鳎称之为“鳎鳗”。同期的浙江东部(涵盖舟山群岛)地方志《四明志》里也选择将“箬鱼”与“比目鱼”分类列举,其更是备注了“箬鱼”之中体型较大的才叫“鳎鳗”。
清代文人侯登岸在其所著的地方志《掖乘》中对于“鳎鳗”的外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平身,上宽下尖,其尖处即为尾”,“细鳞”,“腹红白色,口在旁,如偏口形,两小目在中。长可尺余,宽可五六寸”。这与我们如今见到的舌鳎外形如出一辙,更能令我们确定“鳎鳗”即舌鳎。此外,其与民国时期的山东省莱阳县地方志《莱阳县志》均记载了“鳎鳗”的另外一个别称“鳎米”。《莱阳县志》还记录了当地的人们除了将体型较大的舌鳎称为“鳎米”外,又将体型较小的舌鳎称为“牛舌”。
我们舟山地区的民国时期地方志《定海县志》也记录过舌鳎:“形扁平而阔,如半身,头小口尖,一侧细鳞作泥沙色,一侧常平帖(贴)水底,白色平滑无鳞。”该县志还提到过偏口鱼类的另外一个别称:“王余鱼”,据北宋官员刘逵为《吴都赋》注释时对于“王余鱼”由来的说法是这样的:春秋时期的越王(也有说是吴王的)生吃鱼吃了一半,将另外一半抛入海中。残存的这一半化成鱼,所以只剩了一面。这当然只是一个人们因其外形而杜撰出来的传说罢了,只可当做趣事听听。
笔者看过明代文献学家、藏书家王圻、王思义父子撰写的百科式类书《和汉三才图会》里所绘的“王余鱼”插画,其外形像是舌鳎或鳎一类的鱼。当然,各古籍中也有将“王余鱼”认为是“比目鱼”的,毕竟鲆鲽鱼类都是一面有鳞有色,另外一面无鳞白洁,均符合这个传说的描述。所以将“王余鱼”认为所有偏口鱼的别称,也未尝不可。
如今的普陀人更习惯用方言称舌鳎为“玉秃”“肉鳎”或“肉鳎皮”等等,而这些名字均源于“箬鱼”和“鳎鳗”这两个别称融合出来的名字:“箬鳎”。
令人称奇的是,包括舌鳎在内的偏口鱼类,它们的双眼并不是一出生就如此怪异。据民国时期的《清稗类钞》记载“幼鱼两侧各有一眼,游泳如常鱼”,其在成长过程中,双眼逐渐偏移,趋向同一侧,直至最后姿态。这种奇妙转变真是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