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分家析产的家庭背景

160年前正是清咸丰同治年间,正值鸦片战争后期,国门洞开,八国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运动等,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国势衰微。

外部世界动荡变化,海岛的老百姓仍按照自已的方式生活着,起早探黑,劳作不息,成天为生机而忙碌。这份分书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兄弟俩分家的见证。

从分书所分析的资产看,当时恒盛一房所拥有的土地以及房产,在清朝后期耕地稀缺的舟山虽然算不上富甲一方,但也算富足。

自然有人会问,这些财产来自于何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吴家早期从宁波迁徙至舟山开荒繁衍生息说起。

明嘉靖年间,吴家先祖从宁波鄞州五乡碶来到舟山,当时只要在荒滩上用绳子围一下,插上一块字牌,写上四址就可宣称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插牌”。

要让土地产出价值,还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付出无数艰辛的劳动。先辈们在遮天蔽日的荒草之中,披荆斩棘,劈山垒田,筑塘围堰,经过至少三代人的努力,终将荒地变成良田。

明崇祯年十年(1640),吴家的很大一部份族人又从吴谢迁入芦花塔岭下,经过百余年地垦荒种植,顽强拼搏,积累了大量的士地。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吴氏人丁百余口,成为一个大家族。

作为这个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第六代天字辈“宁一房”,在众多的分支中旁逸斜出,一支独大。这次迁始祖为继藩,塔岭下成了吴氏在舟山的第二个开基之地,吴家也就成为今天的塔岭下吴氏。

宁一房开房始祖天禄公,讳坤学,名国泰,字宁一,邑庠生,生于清康熙五十年,故于乾隆廿五年,生六子:心齐,心治,心平,心敬,心忠,心贯。这六子中又派生出以“恒”字开头的房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第三子心平的“恒盛房”,第六子心贯的“恒仁房”。

后此六子各因前程不同,有的外迁谋业,有的异地为官,也有家道衰落后继乏人,因此多房资产被恒盛房所兼并继承,列入他的门下。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恒盛房始终坚持耕读传家,克勤克俭,无怠无荒,经过如此苦心经营,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恒盛房已形成房屋三十余间、土地百余亩的丰厚家底。

同治元年,恒盛房已有第四代子嗣,良字辈有三女二子五人,女在先,子在后。其父善庆,字其章、永福,号希荣,清乾隆年国学生,生于嘉庆七年(1802)十一月廿四日,故于咸丰戊午年(1858)十月初三日。

吴家传说他是一位戴红帽子的人(清朝官帽上有一圈红色的流苏),却不知官居何职,无疑他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学子儒生,又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典型老人,还是活跃在农村宗族中,为之操劳的乡绅。

善庆公生两子:良静、良栻,良栻秀才。良静公生晋香,晋香国学生。良栻公生晋英,晋英乡善人,民国拾七年有碑刻,他是孟嘉庙的柱首,乡人尊称他为大英先生。这是他们晋字辈以上的人事传代。

善庆过世两年余,母吴曹氏已介66岁,长子良静32岁,幼子良栻26岁,五子女均已婚嫁,且长孙晋乡也有12岁。

年龄不侥人,苦心经营二年后,吴曹氏渐觉力不从心,于是选择放手,让俩子各自为业。用她的话说:“余今者颓然老矣,环顾子孙绳蛰,未尝不思祖宗积累之功而,欲继九世同居之盛,熟以为族当美谈,顾时势有不能,则不得不沿袭乎树大分枝之说,为尔等作分析主焉。”

《分书》序言也明确指出,善庆过世时,家里子女还有未婚嫁的,“少不更事”“则一切内外事务皆余所亲自主持焉”,从中告诉晚辈,吴曹氏操劳之艰辛,分家势在必行,子女要珍惜。

2024-02-2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32337.html 1 3 分家析产的家庭背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