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舟山传统食品的代表之一,麻饼向来以其独到风味,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又以普陀虾峙和定海金塘两地产的最为知名。两地麻饼各有千秋,相较之下,虾峙产的麻饼更为外酥里软。而将“虾峙大麻饼”名号打响的是一家叫作“燕归来”的食品加工厂。
“燕归来”其名源于该食品加工厂负责人胡南伟妻子干燕波的名字,取自宋代文学家晏殊所作《浣溪沙》中的那句“似曾相识燕归来”。以“燕”为名,是因为在舟山人的认知当中,燕子秋去春来,年年往复,自有团圆寓意。而且,燕子在屋檐下作窠,所在人家会被视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这种鸟也具有了祥瑞吉利的寓意。
麻饼在舟山传统习俗中同样是“团圆吉祥”的代表:每当男女双方挑好日子准备结婚时,就会提着“包头(方言中指食品礼包)”与麻饼,将喜讯遍告亲友,诚邀对方参加婚礼。麻饼还会被用作家中长辈贺寿,子女送上麻饼,以表祝福,以示孝顺,同时分送参加寿宴的亲戚朋友,撒播喜气。此外,它也成为了一款春节小年送年时用以寄托美好祝愿的糕点上桌。
干燕波告诉记者,早在解放前,她的“阿太(方言中指曾祖父)”就曾在宁波某地学习糕点制作,当时已接触到宁式麻饼的制作工艺。令这位老人记忆深刻的是,彼时的人们生活普遍穷困,由面粉、饴糖、油和芝麻制成的麻饼成为了人们长途远行时果腹和补充糖分的最佳“干粮”。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麻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渐从“干粮”演变为了“零食”。上世纪80年代,干燕波的二叔传承先辈的衣钵,在桃花镇开设了专门售卖糕饼的店。在一众糕饼点心中,他尤为关注麻饼的制作工艺创新,在当时岛际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依旧跋涉远赴上海学艺,成功将宁式麻饼和上海麻饼两种工艺相结合,研制出了外形更大且符合本地口味麻饼。1992年,干燕波和其丈夫胡南伟带着从其二叔处学得的麻饼制作工艺,举家迁至虾峙镇,开启了麻饼新一轮的“脱胎换骨”,最终成就了如今本地尽人皆知的“虾峙大麻饼”。
在干燕波及其二叔两代传人的持续创新下,麻饼的馅料种类越发丰富。近三十年来,馅料从早先的红绿丝(也叫青红丝)、金桔及冬瓜糖等6种果料衍生至如今的10余种。增加的品类包括现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核桃仁、杏仁及南瓜子等坚果。为了契合如今年轻顾客的喜好,麻饼的口味还从之前的偏甜调整为入口适宜的清甜。
在“燕归来”的麻饼制作间里,干燕波及其丈夫、儿子等一众加工人员忙着准备原料、制作油酥、揉搓成条、分割成块、上秤称量、包入果馅、压扁成团、沾取芝麻、擀扁规圆、入炉烘烤、取出晾冷及包装入箱,忙得不亦乐乎。其丈夫胡南伟经常从凌晨4时开始分拣准备果料,一直到晚上8时清洗打扫完制作间,工作时长常常超过15个小时。
占地不大的制作间,5名加工人员却能制作出日均1500只麻饼,最多的时候能达到2000只以上,效率可谓惊人。据干燕波介绍,一年当中,因为传统节日的多寡和舟山人举办婚礼、寿宴的习惯,春夏两季的麻饼定制量较少。到了下半年尤其是冬季,麻饼销售量就开始直线上升。前来购买麻饼的顾客除了普陀诸岛的人们以外,还有定海、岱山等地以及习俗较为相近的宁波人和上海人。
采访间隙,一名在北京做生意回来过年的顾客,带着一大家子远从金塘驱车专程前来购买,一开口就是要80对麻饼。干燕波及其儿子麻利地为客人打包好刚烤制的麻饼,还另外送了一只麻饼给远道而来的这一家子,让他们现场尝尝味道。在一众人掰饼细品时,她娴熟地为客人们介绍起麻饼里馅料的涵义:“这里面的红绿丝寓意福禄,金橘寓意吉祥如意,冬瓜糖雪白如珠,代表银两,寓意财源广进。”这一家子听到这些吉祥涵义,欢喜不已,连声言谢,心满意足地提着麻饼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