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励佳)近日,全省涉企服务“一类事”专题微改革案例清单出炉,我区集成商业担保“一类事”改革榜上有名。“我们着眼于破解企业融资担保困难,从建立机制、优化流程、定制产品等方面发力,深化政银担合作模式,满足不同领域企业的融资需求。”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
以往,我区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主要以不动产抵押为主,涉及信用贷款产品少、门槛高,融资相对困难。区属各单位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出台了不少助企融资政策,但模式各异、相对孤立,业务办理流程多,周期长。同时,企业融资成本较高,部分初创企业资金与资产相对缺乏,不利于企业发展。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前期已经尝试和探索了不少新机制、新产品,通过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最终集成商业担保“一类事”改革。”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区部分科创企业和大健康企业已先人一步,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成效。去年年底,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政银担科创风险池”,新增了500万元担保贷款金额,目前,该企业担保贷款金额已累计达到1200多万元。“随着企业持续的发展扩容,我们通过‘政银担科创风险池’,阶段性地提高企业的担保贷款金额,让企业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底气,有保障。”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政银担科创风险池”是区融资担保公司针对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的创新性融资担保服务,有助于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实现精准滴灌,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二)
为给企业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集成服务,我区建立了“1+X+N”政银担助企机制,以区融资担保公司为中间平台,加载各政府职能部门的“X”和各家合作银行的“N”,针对各政府职能部门所服务的对象和群体,设计担保业务产品,并与合适的银行合作,给予企业融资方面的指导、建议,解决企业的融资需求,打破助企融资政策“孤岛”。
机制质效如何,还要看运转衔接是否流畅。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为让政银担助企机制快速流转,我区大刀阔斧重塑业务办理一体化流程。改革前,市场主体在申请融资担保时需要依次完成职能部门认证、银行授信和担保公司审核等环节。改革后,市场主体可通过线下,在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设的金融服务专窗、线上浙里办“舟到助企”办事平台舟山特色一类事窗口提出融资申请。区融资担保公司收到申请后,将及时对接相应职能部门及合作银行,三方同步启动尽职调查和资格认证工作。“我们用‘并联’代替‘串联’,大幅简化申请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另外,我区还根据不同群体特色需求,创新提供定制化服务,如针对退伍军人创业资金不足的现状,推出担保费减半的政策,最低可低至0.125%;针对我区渔业企业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将单笔担保额度扩大到最多1000万元。
(三)
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我区将逐步实现业务增量、担保受惠人群“双增”,办理环节、企业申报材料“双减”,担保费率、企业融资成本“双降”等目标。预估未来区融资担保公司计划担保业务规模和服务市场主体数量均增加100%以上;以往涉及三个部门、四类业务、需要10至15个工作日的1笔担保业务,办事流程将缩减至最快3个工作日;区内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平均担保费率可降至0.25%,切实享受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低价优质服务。
记者从区审招办了解到,自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推进以来,我区构建“1+6+N”增值式服务体系框架,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开设金融、政策、科创、人才、开放等6个专业窗口和一个诉求兜底专窗,并在经开区管委会设立了园区企业服务驿站;打造线上服务平台“舟到助企”普陀专区,梳理形成涉企服务事项清单共12类312条,推出商业担保、船舶修造、海鲜加工、海事服务等普陀第一批特色“一类事”18项。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以企业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建强“形神兼备”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持续丰富“一类事”服务场景,完善企服中心运行机制,汇聚合力浓厚改革氛围,以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