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夏 通讯员 邵盛欢)天气渐冷,很多市民会使用电热毯、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设备,但使用取暖设备时需谨防低温烫伤。什么是低温烫伤?哪些人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出现低温烫伤该怎么处理?日前,记者采访了普陀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高明。
“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人群,比如婴幼儿、老人等,紧贴热水袋的部分皮肤就容易造成局部烫伤。”普陀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高明说,人体的皮肤有三层结构,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免疫等功能,而烫伤则会影响皮肤的这些功能。除了高温导致的烫伤,低温烫伤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就是老年人使用热水袋发生烫伤的病例,“每个人的皮肤对温度的感知有区别,尤其老年人对热量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只要长时间接触高于皮肤温度的物体,即使没感觉到烫热,也容易造成皮肤损伤。”
高明表示,烫伤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三度。一度烫伤是表皮的角质层损伤,属于最轻度的皮肤损伤,通常1周内就能恢复;浅二度烫伤是整个表皮层和部分真皮层的损伤,会出现局部小水泡,一般通过药物治疗2周左右能恢复;深二度烫伤是深入到真皮深层的损伤,一般通过药物治疗4周以内能恢复,很可能留疤;三度烫伤是全层皮肤或合并皮下组织的损伤,恢复时间长,严重的话可能需要植皮治疗。后两者市民发现后都会及时就医,但前两者若处理不妥当,很容易延误治疗。“我们也曾遇到这类病人,二度烫伤有水泡,但他选择使用一些土方子,敷草药,然后把伤口包扎起来。但当水泡破溃后,一旦草药中有细菌污染就可能导致创面感染,使愈合时间延长。”
高明提醒,使用取暖设备避免长时间都放在同一个部位,比如可以在上床前把热水袋放进被窝,睡觉时再拿出来,使用电热毯最好也是提前打开,上床睡觉时就关掉,不要过度追求“热乎乎”。无论是高温烫伤还是低温烫伤,一旦发现烫伤,都应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处理。“当在家中发生烫伤时,建议立即使用流动的冷水对受伤部位进行冲洗,以降低皮肤温度。如有消毒条件,可使用碘伏等消毒工具进行简单处理,然后及时就医。对于一度烫伤,如皮肤仅出现轻微红肿,经过简单处理后通常不会出现严重问题,一周内可自行愈合。”
高明也表示,冬季很多中老年人在泡脚时,喜欢用热一点的水,认为把脚泡成“红猪蹄”才有效果,这其实也暗藏风险,容易造成烫伤。建议泡脚的时候,水温在40℃左右,避免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