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沛文 诸葛晓明
大文豪茅盾先生曾说,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有不同,一般来说为“游春”“消夏”“悲秋”,至于冬日,他却思索不出恰当的字眼,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每到岁末,毗邻洋面的普陀,气温虽不似北方低迷,但也使人在凛冽的海风中不住哆嗦。智慧的普陀人当然不会甘心就这样捱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一番番家常的味道,暖和胃、慰藉心,并在每个人的记忆中留存下幸福的回忆。
普陀人的秋冬时令海鲜,必然少不了风带鱼和鳗鱼鲞、鱿鱼鲞、墨鱼干这些“宝贝”。微微出油的风带鱼鲜嫩不柴,稳居餐桌“C位”。体态匀称修长、体表柔光发亮的鳗鱼鲞则是普陀人家的“排面”,人们往往将其与肉同烩,软滑兼合劲道,各尽奇妙。在展茅工业园区里,一摞摞的鱿鱼鲞堆码成片,享受着阳光和寒风的滋养。若是烘烤一扇,爽弹口感与咸趣风味必能在唇齿间久留不散,难以忘怀。颇具滋补疗效的墨鱼干更是佐汤良品。一碗简单又地道的墨鱼干炖鸡汤,在冬日煦阳下,升腾起的缕缕热气,往往还未入口,许已倍感温暖。
每逢十一、十二月,也是各岛渔村制作虾干、虾皮的时候。将新鲜的虾肉带壳煮熟,冷却后曝晒。新制成的虾干外壳酥脆,肉质柔韧弹牙,还可以煲汤、煮粥,或作为休闲零嘴,任由反复咀嚼。
除了海味,普陀人同样对田间地头的风味足够钟情。农家小火慢炖的糯米鸡、煨鸡取材自秀水翠林,鸡肉绵密舒滑,营养也更胜寻常家禽。路旁果农的箩筐里盛满了金澄澄、红艳艳的橘子和柿子,不仅为冷调的冬日增添了暖色,还用甘甜的滋味滋润了人们的味蕾。
在铁砂中反复翻滚的栗子,剥开外壳的一刹那,香气沁鼻。火烫的栗肉入口,着实会被其粉糯甜香的滋味惊艳。令人欢喜的还有街上时不时叫卖出售的煨番薯,用“外焦里嫩”这个词形容它恰当好处,头尾的表皮被烤至发硬发黑,表皮微微皲裂,糖油四溢,简直是治愈“寒冬恐惧症”的最好吃食。
岁末降至,敬颂冬绥。正是有了这些林林种种的美食,冬季也变得不再那么冰冷,反倒显得温馨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