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可谓是“土生土长”的国产水果,考古学家曾在山东临朐县发现过250万年前的新生代野柿叶片化石。他们还曾在我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和余姚田螺山遗址等处发掘出土了柿子核,印证了华夏先民早在7000至10000年前就已在食用柿子的说法。
最早将柿子记录在册的是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其中提到“枣栗榛柿,瓜桃李梅”作为果品出现在重要场合。汉初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汉武帝兴建上林苑时,将柿子树、卢橘和枇杷等当时数量稀少、外观靓丽的奇花异树都移种于此,用于造景观赏。
彼时的人们相较于柿子的滋味,更为看重其观赏价值,源于野生柿子均为涩柿,口感不佳。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才摸索出了柿子的脱涩方法。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记录了这种“藏柿法”:“柿熟时取之,以灰汁(植物灰加上纯净水)澡再三度,干令汁绝,著器中,经十日可食”。清代的舟山地方志《定海厅志》也记载过类似的“烘柿法”:将未熟的“生柹”(即青柿)密封于容器中,等待其“自红”。柿子味道的改观,使其深受王侯贵胄的青睐。
真正让柿子树从观赏花木转型为大规模繁殖果木的技术即是嫁接。《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研究成果:“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即用软枣(古书上多称为“梬”,现在也称黑枣树、君迁子)作为砧木嫁接柿子的接穗。软枣树成熟的果实外形很像是常见的柿子,糖分含量极高,并且树木较之于寻常柿子树更具抗旱、耐涝、抗病、抗虫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提升柿子的品质性状。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在其所著作的《农政全书》中甚至提到软枣的主要用处即是作为嫁接柿子的母本:“三月间秧黑枣,备接柿树”。这两种植物的结合方式如今依旧被华北地区的果农沿用,经久不衰。
作为南朝宋的宗室和宰相,江夏王刘义恭有幸品尝过宫苑内种植的柿子,他被这种果实的香甜所折服,忍不住赞叹“滋味殊绝”。其后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也同样盛赞了太子所赠的柿子,泼墨写下《谢东宫赐柿启》,称赞柿子为“甘清玉露,味重金液”。当然,不止宫廷园圃在种植柿子树,当时的地方官员也在积极推广栽种这种果树。南北朝时期的官员沈瑀在杭州建德任职时,“教民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丁半之”,种出了一大片柿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