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柿子树的栽种技术在唐宋时期更为成熟,种植范围也持续扩大,柿子也成为了各地平民都能接触到的水果。《唐书》还曾按照大小与形状为当时的柿子分过类:“柿有数种,有如牛心者,有如鸡卵者,又有如鹿心者”。宋代学者谢维新在其所著作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将分类补充得更为详实:“大者如碟,八棱稍扁;其次如拳;小或如鸡子、鸭子、牛心、鹿心之状。一种小而如拆二钱者,谓之猴枣。皆以核少者为佳”。此外,宋代官员苏颂在著作《本草图经》中记录过不同产地、不同色泽的柿子名称:“柿南北皆有之,其种也多,红柿所在皆有;黄柿生汴洛诸州;朱柿出华山,如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稗柿,色青,可生啖。”北宋晚期的官员马永卿曾描述在关陕地区看到村落间“柿树连数里”,可见柿子树栽种的普及。

唐代的小说家段成式对柿子树长期观察之后,夸赞这种果木有“七绝”:即“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其中所提到的柿叶宽大,加之霜降节气后,落叶绵软如纸,成就了一段“柿叶临书”的佳话:唐代书法家郑虔喜欢山水绘画与书法写字,却因家境贫寒,经常苦于买不起纸张,听说慈恩寺存放了数屋柿叶,便经常去取来练习。时间一久,随着柿叶消耗殆尽,他的书画技艺得到了很大提升。唐玄宗赞其题诗的书画为“郑虔三绝”。

“柿叶临书”被后世的文人墨客乐此不疲地效仿和提及,以此为雅趣。例如北宋的音乐家刘诜曾感叹“柿叶大如扇,满地无人题”。词人苏轼曾经以芦苇为笔管,“苇管书柿叶”。南宋的诗人杨万里盛赞柿饼美味的同时,也要提一提:“红叶曾题字,乌椑昔擅场”。元末明初诗人高启也以此为典故,描绘过当下的悠然生活:“客去诗题柿叶,僧来供煮藤花”。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还着眼于绯红的柿叶,留下了“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等生动词句。

美味的柿子更是这些老饕们的“心头好”。南宋诗人陆游望着“墙头累累柿子黄”,心里想着早点采摘收获。同为诗人的舒岳祥也看着“数株红柿压疏篱”的丰收景象,艳羡不已。比他们幸运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幸摘来咬一口”,赞许甜蜜多汁的柿子“明年今日味犹甘”。宋代词人张仲殊甚至觉得柿子不属于人间美味:“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神鼎十分火枣,龙盘三寸红珠。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

唐代官员韩愈曾在宴席上用柿子招待秀才们,以示郑重:“柿红蒲(葡)萄紫,肴果相扶檠。芳荼出蜀门,好酒浓且清”。其后的五代十国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宴席长案上也摆放着四颗红彤彤的柿子,可见这种水果在当时会客中的地位颇高。

随着柿子树的“遍地开花”,由于其单株果实产量高,且果肉丰润多汁。唐宋时期之后演化为一种“木本粮食”,被人们当做灾荒时期的充饥作物。明代史料笔记《宾退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口粮匮乏时看到柿子树,“红熟异常”,便摘取果腹。后来在征战时再次遇到这棵救了性命的柿子树,便下马解袍,披挂在树上,封该树为“凌霜侯”。此史料是否真实,已无从查证。不过,相传直到上世纪的灾荒时年,依旧有农民专门在家中囤积柿子作为救命粮。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吃以及更多口味的柿子,不断研发新品种。到了明清时期,柿子的品种已经近百。明代嘉靖年间方志《定海县志》就记载了我们舟山地区当时已悠钵盂柿、一点红、重蒂红、胭脂柿、匾绿柿、方柿等品种。如今,各地的柿子品种更是数以千计,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类:即圆柿、扁柿、方柿、八棱柿、牛心柿、磨盘柿。我省主产的柿子品种有杭州的西溪火柿以及方柿、衢州的东坪红柿、金华的永康方山柿和兰溪大红柿、温州的永嘉红柿、台州的玉环长柿和天台山红朱柿等。

而我们普陀的展茅干施岙、芦花村以及南岙村等处均有散种多种圆柿、扁柿和牛心柿。普陀的人们一般都把圆扁、短方统称为“柿子”,把长卵形的统称为“点红”。这其中的“柿子”大多是金钵柿(即钵盂柿)、铜盆柿等品种。而“点红”可能就是宁波、绍兴等浙东地区称为“吊红”“吊柿”的一种柿子,根据其外形来判断应属于牛心柿一类。

在清代,包括我们普陀在内的舟山地区,已有人选取一种品种为“油柿”的柿子,将其未成熟的果实“捣碎浸汁”,沉淀后得到柿漆。这种柿漆有着不易变色、防雨耐水的效果,常用于涂染“罾(一种方形渔网)、扇诸物”。

2023-11-30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0804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