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高

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

本报讯(记者 王梦倩 通讯员 殷思丹)风起稻谷黄,田间秋收忙。眼下,我区各地水稻陆续成熟,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日前,位于展茅街道观音米核心种植区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碎秆还田……工人们操作着机器一气呵成,收割机内稻谷满仓后,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机耕路旁的货车上,送往农事服务中心进行烘干。“今年观音米核心区水稻产量预计比往年增产20%。”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和农户们脸上扬起的笑脸,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科副科长刘乐乐乐呵呵地说。

受海岛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一直以来我区粮食种植面积偏少。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流失,种粮积极性降低,同时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清楚土地流转政策,不了解土地流转收益,也致使部分农民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2019年,我区水稻种植面积仅1700余亩。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种植面积,激发农户积极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开始,我区重点开展“两非”整治和抛荒地整治工作。今年,我区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其中单季晚稻8000亩,早稻1500亩,连作晚稻1000亩。

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联系各镇、街道、管委会,深入田间地头,逐村逐户、逐地逐块摸清底数,建立抛荒耕地信息台账,并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力度,以多种方式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措施、典型事例,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因地制宜在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完善好田块整治、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农田基础设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我们鼓励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到粮食种植队伍中,实现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刘乐乐介绍,目前我区有千亩以上种粮大户5家,规模种植户41家,配方肥和有机肥应用补贴、粮油生产补贴等政策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农业产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受限于粮食种植规模和农户分散,我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受限较大;如今,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为我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无人机播种施肥、联合收割机收割、大型烘干机烘干……机械化作业为全区水稻种植收割按下了“快进键”。近年来,我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机械收割等现代化农业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持续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后在六横、桃花、登步、展茅等地新建农事服务中心,配套烘干、农机存放、育秧等设施设备。“对于购买农机的农户,我们也会予以一定的购置补贴,以激发他们机械化种植的积极性。”刘乐乐说。

同时,区农业农村局从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对农户进行全流程指导,有效发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

2023-11-02 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高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98863.html 1 3 水稻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