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雨凝 通讯员 陈义侠)日前,区委人才办、团区委、沈家门街道团工委联合开展了“普陀青年说”第四期活动,聚焦原沈家门一小社保中心地块的“幸福沈家门·乐在邻里坊”综合邻里中心项目,带领青年探索沈家门“5分钟邻里生活圈”,以青年视角观察、收集项目改造的相关信息,为城市建设和改造提供青年方案。
“幸福沈家门·乐在邻里坊”综合邻里中心项目,是2023年沈家门街道7个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项目位于原沈家门一小地块,建成后将具备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健康驿站、共享书吧、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等多个城市功能,覆盖沈家门东大、中大、西大等中部社区,旨在推动社区生活公共服务设施集成共享,提升沈家门老城区城市品质。
“我小时候,沈家门是舟山的‘时尚之都’,很多住在定海的人会特地跑来这里买衣服。”活动中,青年们重拾儿时在老城区的记忆,先后走访了步行街及沿街的服装店铺、寄托着满满童年回忆的海滨电影院以及热闹的西河菜场,回味了缪家塘的特色小吃。期间,青年们还一同参观了普陀博物馆,了解普陀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变迁,发掘老城区新的闪光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的每位青年都收到一个身份卡。一路上,他们带着各自的“身份”,代入不同的角色,如周围的居民、周边的商家、游客、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从不同角度探索老城区,了解城区内亟待改善的部分。
实地调研结束后,青年们相聚在沈家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将收集到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汇总和反馈。“今天我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用一个八九岁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沈家门。”戎惠芳发现,住在老城区的孩子门缺少休闲玩乐的场所。她建议,邻里中心可以为附近的学龄儿童,提供更多互动交流、放松娱乐的童趣空间。“通过今天的活动,不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老城区十几年来的变化,也进一步了解了沈家门未来的规划,以及对各行各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杨承承分享了她作为“入驻邻里中心的商户”这一身份的心得体验。
“老城区的人流量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会儿多了,是否可以建立一些新型功能区,开展一些吸引年轻人的活动。”“老城区受到空间限制,停车资源紧张,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摸排力度,优化有限资源,尝试共治共享等多种措施,缓解停车难。”青年们纷纷从不同身份角色出发,为老城区居民发声,并提出自己改进方案和建议。现场,沈家门街道办事处、中大社区等相关负责人与青年们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并解答青年们提出的问题。
“青年们对于未成年人托育、老年人餐饮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富有创意和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会继续收集他们的建议,并通过青年委员等方式,鼓励他们继续为普陀发展发声。”团区委副书记何少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