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公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扩区,形成“一区四片”联动发展的格局。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浙江自贸”巨轮在新征程破浪前行。上到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下到经营主体的活力释放,一幅幅拥抱开放、商通全球的新场景在浙江自贸试验区不断涌现。
舟山片区,实现从“不产一滴油”到初步形成“万亿级油气产业格局”的跨越;
宁波片区,“世界第一大港”货轮穿梭,航线繁忙,凸显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杭州片区,率先融入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以数字贸易赋能高水平开放;
金义片区,发挥“世界小商品之都”优势,建立起“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格局;
“浙”三年,是浙江自贸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履责于行,也是其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精彩诠释。
“浙”三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使命任务,先行先试,敢闯敢为,用创新引领变革力量,用实干书写发展新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不到1/400的面积,贡献了6.5%的新增注册企业、9.2%的税收收入、20.6%的进出口额和18.1%的实际利用外资。
油气与使命
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全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基地;建成世界最长的原油管道;建成全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石化基地;累计集聚油气贸易企业超1万家……翻开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成绩单”,油气领域的成绩尤为耀眼。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提升大宗商品资源全球配置能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之所需。舟山,这个传统印象里的海岛渔村,随着自贸试验区的落子,下活油气全产业链“一盘棋”。
“对我们来说,自贸试验区是载体、是机遇、是保障。”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0年以来,公司连续三年实现保税油加注量超40万吨;到今年3月公司保税油加注量累计已突破200万吨。”
以保税燃料油加注为突破口,浙江自贸试验区加速油气进口、储运、加工、贸易、交易、海事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不产一滴油”的舟山,已成为国际油气产业集聚区,保税燃料油加注量跃升至全球第五。
从无到有,是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产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项项制度创新的突破攻坚。哪怕改革进入深水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动一个个“不可能”走向“可能”。
“以全国首创浙沪跨港区供油业务为例,此举措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扩大了我们的业务范围,从2020年10月首单试点到常态化运行,截至今年7月底,我们已累计完成上海洋山港供油量8.61万吨。”海港国贸相关负责人介绍。
油气领域的每一次改革创新,带来的都是企业的便利度与获得感。比如,建成全国首个船舶进出境无纸化通关口岸,通关时间从16小时缩减至2小时;全国首创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有效简化企业手续,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出保税燃料油“舟山价格”,提升中国国际能源市场定价话语权……
打造国家级能源资源保障基地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舟山、宁波片区获批建设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运基地,浙江自贸试验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开放与支撑
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
旭日初升,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国际航行船舶陆续靠泊,集装箱卸货井然有序。码头不远处,一派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景。去年9月,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国(宁波)跨境贸易数智枢纽港正式进入实体建设阶段,今年8月,项目(一期)正式试运营。
“对于跨境电商产业来说,物流就是‘修路造桥’的基础性支撑。依托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以及梅山港区的区位优势,我们在此打造跨境物流出海‘桥头堡’,通过‘一站两仓’,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更好地服务全国跨境卖家。”宁波数智跨境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涛介绍。
港口是支撑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础。立足开放和产业优势,浙江自贸试验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航运物流、储运、码头等重点基建项目,提升港口发展能级与国际化水平。宁波舟山港已连续两年位居国际航运中心十强,“硬核”力量更加凸显。
3月,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泰萨”轮在宁波舟山港首靠;6月14日和21日,宁波舟山港完成两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与国际更大程度的接轨,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有底气,更有潜力。
鸣笛声中,一列列“义新欧”中欧班列如同钢铁驼队贯通亚欧大陆。如今,“义新欧”班列线路增至22条,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重载率最高、运行线路最多、跨越国家最多、开行里程最长、回程率较高的中欧班列。今年上半年开行1378列,发运规模居全国前三。
搭乘自贸东风,各片区在差异化探索的基础上联动发展,加速构建快捷高效的物流网络,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建设风生水起。“第六港区”应运而生,通过港口延伸至市场,市场前移至港口,触发更多“1+1>2”的化学反应。
由于义乌95%的货物需通过宁波舟山港出口,浙江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打通堵点,创新口岸监管链条,在义乌设立“第六港区”。货物进入义乌港,视同进入宁波舟山港,实现通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港口一体化不断深化,提升通关运输效率,得到广大企业及船公司的认可与支持,为全面打造贸易高地新枢纽提供助力。
优势与特色
数字赋能抢跑新赛道
8月23日,杭州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杭数所的成立意味着什么?是数据与资产确权明晰、交易合法合规,是多领域的数据要素流通,更是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场景应用的实现。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活力是浙江自贸试验区推进数字贸易发展的新实践。
“浙江自贸试验区一直聚焦‘数字自贸区’建设,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发展。这里数字经济发达,我们在这片土壤中开启对数据行业的耕耘探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杭数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杭数所将以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深耕数据要素流通,积极探索数据交易所的业务模式创新,多维度打造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
浙江是数字经济先行省,随着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扩区,数字发展掀开新的一页。扩区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积极推动RCEP实施,深度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
今年5月,大宗易行TradeGo平台完成国内首例铜精矿进口贸易全流程无纸化业务。此次成功试点是企业间自发实践DEPA国际贸易无纸化规则的实例,也是中国企业积极推进跨境贸易数字化创新的实践成果。
“电子提单能优化贸易流程,降低时间和风险成本,确保信息真实安全,过程可追溯,助企业降本增效。”TradeGo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TradeGo成为国际船东保赔协会集团(IGP&I)认可的电子提单系统供应商,实现大宗商品数字化交易的“浙江方案”与国际航运物流数字化标准全面接轨。
三年来,数字与自贸双向赋能,释放改革创新的无限活力,一步步激荡浙江开放型经济的澎湃能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全国首创“海关未来工厂保税仓库”智慧监管和“数据知识产权存证及质押融资”模式;全国率先落地企业外联APP试点;发布全国首个数字贸易领域团体标准、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团体标准……数字贸易方面的先行先试,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数字发展再攀新高度。今年上半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所在地市数字服务贸易额达1161.5亿元,同比增长57.6%,占全省91.4%。
改革与创新
共筑国际贸易发展高地
行走在义乌街头,外国人的面孔早已不稀奇。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习惯在义乌工作和生活。通过义乌全国首创的“外籍商友卡”,外国人不仅可以享受市民待遇,还可以轻松实现刷卡坐公交、图书馆借阅等功能。
这只是浙江自贸试验区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冰山一角”,更多首创性、集成化、差异化的改革成果在浙江自贸试验区“遍地开花”。比如,实现“日用品+大宗商品”新型易货贸易首单突破,破解与“一带一路”沿线外汇短缺国家贸易的结算难题;首创海关监管和企业仓管一体化,将监管前置装箱前,打破整柜落货查验惯例,通关效率提升了26%,人工成本减少10%;全国首创出口退税备案单证数字化管理模式,每次为企业节省最少200元提单获取成本。
“吃改革饭”长大的义乌,是一座“闯”劲十足的城市。针对小商品贸易参与主体多、商品种类繁杂等情况,早在2013年,义乌在全国首创“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帮助小商品勇“闯”国际大市场。2022年金华市场采购规模达3267亿元,带动出口规模跃升至全国第7位。
“以前,原产地证是‘单抬头’方式,在清关申报中但凡有任何问题都难以溯源到上一级,都是直接找我们代理方,我们甚至要专门安排一个工作人员跟海关对接这类事情。现在采用的‘双抬头’方式,要填报代理方与贸易方,可以直接溯源,我们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都极大减少。”义乌一米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蓉芳所言,正是金义片区在全国率先试点的市场采购“双抬头”原产地签证模式。
企业关注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浙江自贸试验区用改革创新的“金钥匙”,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开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领高质量发展。2022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占全省20.6%、对全省同期增量的贡献率达32.7%,助力浙江连续五年获得国务院稳外贸督查激励。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扩区三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五大功能定位”,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以奋楫笃行擘画时代精彩。面向未来,浙江自贸试验区正意气风发,加速成为引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增长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今年,浙江正式印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拉开新一轮提升行动大幕。厉兵秣马新征程,浙江自贸试验区将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大局,贯彻浙江省委三个“一号工程”,持续擦亮“油气自贸区、数字自贸区、枢纽自贸区”三张“金名片”,再创发展新优势,谱写开放新华章。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