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鱼之中,当属鲷科赤鲷属下的真赤鲷名声最为响亮。很多人甚至将鲷鱼和真赤鲷这两个名字直接划上了等号。真赤鲷简称真鲷,还有个颇为吉利的名字“加吉鱼”。“加吉鱼”的得名有两个说法,一说汉武帝刘彻所赐,二说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这两种说法大体内容相似,即皇帝东渡游览观赏海上美景时,遇到一种色泽艳丽的鱼,便询问大臣其名字。大臣们也没见过这种鱼,因此说不出个一二。结合当天为吉日,此鱼又恰时出现,寓意丰年有余,为“吉上加吉”,皇帝与众臣将其赋名为“加吉鱼”。如今,很多地方的人们还这么称呼真鲷,并且为了区分,将真鲷称为“红鳞加吉”,将黑棘鲷称为“黑鳞加吉”。
在我省,大多数地方的人们都将真鲷称作“铜盆鱼”。清代画家在《海错图》中为此解释道:“铜盆鱼”这种土称源自于其“色红黄而体长圆”,比较像是红铜做的盆。清代的舟山地方志《定海厅志》记录了当时的四明地区(如今宁波、舟山一带)都将真鲷叫作“铜盆鱼”。它另外一个别名叫作“过腊”,大概是因为每年寒冬腊月之后的初春,是这种鱼类油脂丰富、最为肥美的时节,所以得名。
我国食用真鲷的历史较为悠久。远在唐代,官员杨晔在其所著的《膳夫经》中就提到过用真鲷制作生鱼片。当时的生鱼片叫作“脍”,而国人最早制作“脍”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食“脍”之风在唐宋时期最为盛行,诗人杜甫曾描写过厨师将鱼肉切割如同雪花一般又薄又透,刀工高超到连垫在砧板上的纸张都美没被鱼肉的油脂和汁水打湿:“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之后,随着国人对熟食的偏爱以及对“脍”制作程序繁复的厌弃。到了明代,随笔札记《五杂俎》记载除了福建和广东地区以外,几乎没有人再制作和食用“脍”了。
邻国日本在隋唐时期屡次遣使而来,带回了这种制作鱼“脍”的做法,并在其最古老的诗歌集《万叶集》中记录了用鲷鱼和捣碎的蒜所制成的“鲷脍”。如今,由鲷鱼肉制作的生鱼片依旧在日式料理店里大行其道。不过,该国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曾于民国时期在我国沿海大肆掠夺真鲷资源,导致这种原本丰富的鱼类资源日趋匮乏,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如果不是我国各地科研人员及时进行人工育苗和海水网箱、池式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真鲷种群极有可能难觅踪影了。
当然,隋唐时期的人们不仅已经在食用真鲷,他们同时还发现了黄鳍棘鲷这种鲷鱼的味美。因此唐代官员刘恂在其所著的《岭表录异》里列举岭南地区海鲜食材时就提到了“黄腊鱼(即黄鳍棘鲷)”。相邻的广东地区人们把黄鳍棘鲷称作“黄立鱼”“黄脚鱲”,香山县地方志《香山县志》里将“鱲鱼(即黄鳍棘鲷)”登名在册,认为这种鱼在每年农历九月霜降节气前后最肥美,所以将其称作“霜降鱼”。宋代以来,广东地区的人们一直流传着“四边捕网黄脚鱲”“三月鱲鱼骨叉叉,少了攞鱼寻胥家”等关于黄鳍棘鲷的民间谚语,这些谚语或是借鱼喻人或是记录捕捞这种鱼的最好时节。
黑棘鲷被我们普陀人常称“黑鲷”,其作为海鲜食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的文化遗址中,研究人员曾发现过大量海鱼骨骼。经过鉴定,其中就有黑棘鲷的鱼骨。这说明距今4000至5000年前,沿海先民就已经具有捕捞这种鱼类的能力并开始食用它们。
因为黑棘鲷外形近似河鲫鱼,常常被误称为“海鲫”。实际上,其外形、色泽与海鲫鱼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前者黑色带状条纹在鱼身上呈竖排,后者呈横排。近年来,受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栖息、繁衍区域被严重破坏,野生种群数量急剧衰减。幸运的是,这种鱼类比较能适应人工饲养环境,且抗病能力强,因此已经被沿海地区规模化养殖。研究人员们也通过放流的方式来帮助黑棘鲷提升野外种群数量。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垂钓和捕捞技术有限,对于个性狡猾、警戒性极强的黑棘鲷和条石鲷着实无可奈何,因此在典籍文献上对这两个鲷鱼品种记录相对稀少。如今,随着矶钓技术的发展,对于海钓爱好者来说,这两种恋礁性强且颇具个性的鲷鱼极富挑战性,倒是成为了他们猎获的主要目标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