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作为绘画发展过程中人们自觉意识不断追求的结果,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表达是在一种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内形成的,但是又与现代艺术中的空间表达不约而同地融合到了一起。虽然在艺术语言表达上二者有许多相同点,但是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表达特点还是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根源。本文旨在通过对普陀渔民画中的独特空间表达的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以后的渔民画创作提出一般性的指导意见。
普陀渔民画起源于70年代,80年代初具规模。1987年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艺术节。同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一。作为本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普陀渔民画是在普陀特定的地域环境下产生出来的,普陀渔民画家们以其自身所拥有大海的坚韧性格、豁达思维和时代精神,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劳动生产、海边习俗、渔家礼仪和节庆中切身体会和感悟的一种美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幅幅风格独特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的艺术作品,成为了舟山渔民画中的一颗亮丽的明珠。
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态,普陀渔民画具有绘画的一般属性,成为人们表达自我情感的载体。夸张的造型、 绚丽的色彩和浓郁的海岛特色使普陀渔民画独具魅力。就这些特点而言,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表现手法独成体系,是一种在二维空间内的用自身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非真实的三维空间”的表达。
一、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形态的理论分析
空间作为绘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西方绘画中,人们的自觉意识不断追求的结果,在西方绘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在理论体系上发展的相当完善,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创造了骄人的成就。作为表现空间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透视法技巧的运用。普陀渔民画家们没有经过学院的美术训练,局限了他们对这种透视手法的运用,反而使他们对空间的表达更为自由、大胆。普陀渔民画在自身的狭小的范围内开拓了一种更有力度的表现自身情感的方式。
毋庸置疑,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表达是在一种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内形成的,属于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范畴。伫立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普陀民间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用色的纯朴与鲜明,而且还可以领略到他们对对象特有的处理手法。首先,渔民画家不采取写生作画的方法,而是以“目识心记”来表现对象。因此,他们对某个物体的观察,不可能停留在一个特定的视点上,而是移动的,多侧面的观察,甚至加上自己的推理,得出那个物体的特征概念。
用平面处理方法,把几个不同的侧面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出多维空间。值得提出的是,尽管普陀渔民画中的平面性的空间表达与现代艺术中的空间表达不约而同的融合到了一起,在艺术语言表达上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形态而言,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表达中的平面性倾向还是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根源,正是在这种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鲜明的风格特征。
事实上,我们说普陀渔民画空间表达之中所浓缩的情感是一种完全不等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这种平面化倾向的。众所周知,西方绘画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对自身的否定之后而实现的这种绘画中的平面性倾向。对原始绘画中的稚嫩、淳朴的表达从而也就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家所不断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西方在步入现代以后,伴随着生产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速度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漠视显得日益严重,人们纷纷开始质疑自身存在的价值。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这种平面性的空间表达则主要源自它们所谓的价值观念的贬值,这是贯穿了整个西方艺术的主要问题。与此恰恰相反,普陀渔民画中的这种空间表达则是一以贯之,成为了每个民间艺术家都熟悉的程式,横穿了他们的每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由此可见,这种空间性的表达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平面性的表达已经成为了他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固定的程式。
对于普陀渔民而言,在这种表达之中渗透着他们的思维意识。这些形象的创造都是他们海岛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对象,是他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对大海以及大海有关事物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提炼与概括。并将他们随意、自然的手法表现在画面之中,是一种无意识的流露。在这平面性之中渗透着普陀渔民画家对自然特别是对与自己生活所息息相关的大海的情有独钟。这种空间表达的手法在普陀渔民画家中的运用也就成为了人们了解当地文化氛围、价值情感的一个主要的渠道。
二、普陀渔民画的空间的视觉效果分析
普陀渔民画作为民间艺术蕴含着渔民艺术家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前面也已谈及了造成普陀渔民画空间表达上的局限性的原因,虽然普陀渔民画在空间表达上的局限性导致了普陀渔民画作品的表达缺少了三维立体画那样真实的空间表达,但是我们说普陀渔民画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创造了画面上的横向与纵深的空间感,使欣赏者在欣赏作品中进入了一个非真实表达的视觉空间。那就是通过重叠、穿插手法的运用。如果说,色彩在普陀渔民画中的运用是导致渔民画在空间表达上的空间弱化的一个原因的话,那么穿插、重叠手法的运用则使这些平面空间呈现出了一个“类三维的空间”。
对于某些画家来说,创造空间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互相重叠着的事物组成一系列连续性的对象。从视觉效果上看,这些所描对的对象就像一组组渐进图案引导着我们的视线从最前面延伸到最后面。
如图一所示,该作品描绘了四位年轻人在海上捕鱼的情景。作品中人物分为两组,占视觉中心的三位年轻人人正在紧张的拉网的过程,从刻画的这些对象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普陀渔民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的大胆与提炼,也感受到了色彩平涂后的剪影式效果。就他们三人而言,背景以一种黑色平涂,无任何空间深度感可言,但是作者却通过了重叠与穿插手法的运用,尤其是穿插手法的运用,船上零星布置在人们之间的绳索以及三个人手中所紧握着的拉鱼的线成功地使他们之间产生了距离感,也明确了他们所在船上的空间的纵深感,使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连续不断的空间状态。
普陀作为首批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是中国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的姿态,标志着国家对我们民间艺术的重视与传承。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普陀渔民画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情感不断发展、积累的结果。在画面中的每一个手法的运用与表现都暗示着普陀渔民画发展的一次进步与飞跃。空间作为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有其存在发展的过程。以上通过对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形态问题的分析,旨在找出这种空间形态所存在的价值意义。纵观渔民画中的人物、海洋生物、场景的倾向平面性的描绘与塑造,使画面传达出民间美术的原始性趣味与一种古朴、神秘与寓意的情感。就普陀渔民画中的空间的表达则是他们对事物认识的真实感受,是渔民画家们用真、善、美的心灵表露的人格品质,是普通渔民们劳动生产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的一种美的表现。
(姜声慧 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美术干部,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