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梦倩 通讯员 孙洁 殷思丹
一大早,桃花镇公前村村民王爱红推开门,把提前打包的垃圾,分类投放到家门口的垃圾桶,这已成为她每天的习惯。不多时,清运人员便准时上门收取,将可腐烂垃圾经沥干、称重,按照垃圾分类标准现场评估后,审核并发放筹码。“每15斤厨余垃圾,可获得1元筹码的奖励,在定点超市兑换各种生活用品。”王爱红认为这一措施,有助于激励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垃圾分类。
作为我区较早实施垃圾分类的海岛之一,桃花镇积极探索“2+N”源头分类处理模式,并实行分类投放定点、分类收集定时、分类运输定车、分类处理定位的“四分四定”运行管理机制。现如今,岛上环境日益优美,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正是我区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垃圾革命”,加速渔农村环境“蝶变”的缩影。
“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各村的生活垃圾,都是自行处理,不仅不专业,也存在很多污染问题。”桃花镇村镇建管办副主任王丰盛说,从垃圾处理难,到如今的美丽家园,离不开这场“垃圾革命”。
在桃花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中心,一套餐厨垃圾分类处理设备忙碌工作中。“这套设备,每天可使3到4吨易腐垃圾变为有机肥料,届时会免费提供给村民用于耕种,每人每次限10袋。”该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不好处理的其他垃圾,将统一压缩打包外运处理。
“这几年,从镇里到村里都在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还有一些激励措施,垃圾分类意识逐步增强。”王爱红说,“现在家里、村里都干净了,住得也更舒心。”
在展茅街道,通过数字赋能,让“垃圾革命”有了得力助手。2021年,我区以黄杨尖村为试点,创新推行“E网扫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一件事”数字化特色应用场景,实现村域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系统全闭环,垃圾管理一网集成,建设“源头可溯、分清可奖、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究、处置可查”的农村垃圾分类监管体系。
“每户村民门前一户两桶,贴智能芯片,实行一户一码。同时,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和积分奖励制,鼓励村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展茅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机制激励、数字赋能、设备更新……我区通过一系列举措,高水平推进垃圾分类工作。2015年起,我区实施渔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工作,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2019年、2020年、2022年获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市、区)。渔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也解决了部分乡镇生活垃圾外运处置成本负担过重的矛盾。
“我区制定出台了《普陀区渔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一张网格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把积分奖到底’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以田园、道路、河道、村庄四大区域为重点,以检查、通报、整改、奖惩四个环节为抓手,不断夯实区、镇(街)、村三级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责任,全面营造清爽、整洁、有序、优美的渔农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