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林恒轲 刘波)日前,在展茅街道蛏子湾周边滩涂,多台挖掘机和工人加紧作业,将互花米草深埋地下约1米的根茎连根拔起,再就地将根系朝上,茎叶朝下反扣多次下压,压入淤泥,并将滩涂压实整平。据了解,这是自7月份开始,相关部门在完成前期除治的基础上,通过“翻挖深埋”的方式,对蛏子湾滩涂进行的第二次除治,切实遏制互花米草长势。
互花米草是目前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近年来,互花米草依靠强大的竞争和繁殖能力,在展茅蛏子湾、沈家门滨港路沿岸、桃花岛、虾峙岛等我区部分海岛、滩涂湿地迅速扩散,对我区近海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为有效遏制互花米草扩散态势,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今年以来,区资源规划分局等部门积极行动,多举措开展互花米草除治工作。
“目前区本级互花米草生长规模约835亩,由于其具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传播和适应环境能力强,单纯刈割互花米茎叶很难阻止其二次萌发。”区资源规划分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刘波介绍说,为有效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我区持续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按照市林长制下达的考核任务,紧盯时间节点,积极开展重点区域巡护、信息上报等工作,确保在8月底前完成除治任务指标。
据悉,针对各地互花米草生长、分布情况,我区坚持“生态优先、防治并重、系统治理、多方参与”的原则,按照“一年见效、两年除治、三年巩固、长期管护”的总体目标,科学开展除治,对成片分布的互花米草依靠“人工+机械”协作模式,通过刈割、翻挖根部、就地掩埋、转移处理等方式进行有效除治;对零星分布或分散生长的互花米草,则采取人工挖(拔)除。针对互花米草茎叶处理难问题,区资源规划分局和浙江海洋大学专家开展综合生态技术研究合作,将茎叶粉碎发酵后制作红树林有机肥,变废为宝。
此外,为进一步美化滩涂湿地景观、优化沿海生态环境,我区还将积极开展互花米草除治后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种植红树林(秋茄)、碱蓬、盐角草等植物,恢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下一步,我区将深入探索建立互花米草防治长效机制,通过护林员巡查、掌上林业App互花米草落地上图等方式,加强除治、监测、管护一体化,全面打赢全区互花米草攻坚战,有效助力普陀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