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画是我们舟山群岛的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内涵承载着千百年的生活积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今艺术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让人向往美好的未来,随着物质生活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手艺最容易被破坏和遗忘。
普陀渔民画也是一样,只有不断的结合传统手艺和创新才可以不断的发展和传承,《考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思是说不管什么制作工艺,一定要结合天时,取材要精美,做工要精致,只有结合了这四点,这件作品才可以称为优秀的作品。
普陀渔民画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有以下四点:
新——设计的作品要有新意
美——设计的作品要美观大方
变——设计的作品要品种多样
异——设计的作品不和别人
雷同,要有自己的灵魂
以上4点是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本质和源泉,一个好的创意是让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达到更好的市场效益,也可以让更多人赞许和认同。
普陀渔民画最初是在宣纸和铅画纸上创作,因为海岛的气候比较潮湿,创作的画作时间长了不太容易保存,而且市场销售价格也不高,制作也比较普通常见,和许多全国各地的农民画都是一个绘制技法。为了打开创作者的眼界,普陀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带领做渔民画产业的企业和公司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博览会,参观各种博物馆,由此学到了很多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比如木雕、铜雕、漆画、景泰蓝、剪纸、刺绣、烧瓷技艺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潜心研究,运用各种传统工艺手段,普陀各文创企业陆续创作出了木刻渔民画、铜雕渔民画、炭雕渔民画、沙雕渔民画、刺绣渔民画、大漆渔民画、瓷板渔民画、麻筋渔民画、铝雕渔民画和贝壳粉渔民画等创新产品,各种创新的作品在每年举行的工艺美术领域比赛或展览中都获得过金、银、铜奖项,为普陀渔民画在一个新的领域内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