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普陀渔民画主要表现海洋、海岛及与海有关的各种事物。大海浩瀚而又深邃,时而宁静,时而汹涌,渔民出没于狂风巨浪,甚至经历生死搏斗;而美丽的海岛,又是他们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的劳作和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和智慧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从而也催生了具有浓郁海味的渔民画。现在的画中似乎看不到民间艺术传统的直接承续,然而,渔民画家自身的生活经历、民俗习惯和审美情趣都无不具有传统性质,使作品呈现出古老的传统美术气质和浓郁的现代民间气息。也正因如此,普陀渔民画才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普陀渔民画作为普陀当代的民间美术,以其艺术手段上的不真实和生活细节的真实,造型上夸张、随意和构思上的奇妙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多年来,普陀渔民画在保持艺术风格整体性的基础上,强调地域特色,力求多样性,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品新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普陀渔民画已有近2000件作品入选全国及省级展览,入编各类画册,入藏多家美术权威机构,并到20多个国家作对外文化交流展出,享誉国内外。1988年2月,普陀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

继2008年、2011年、2014年连续三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2021年普陀区再次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普陀渔民画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渔民画已成为普陀的一项重要文化产业,不仅作为家庭、办公场所、高档酒店装饰之用,也作为文化旅游特色纪念品,受到游客的欢迎。近年来,在重大节庆及各类文旅活动中,都有渔民画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频频参加美丽乡村现场会、文化走亲、旅游推介会等,成为文旅和非遗活动现场一道独特又亮丽的风景。

著名画家、民间美术评论家廖开明在2015年出版的“舟山渔民画册”“璀璨的东海明珠——我所认识的舟山渔民画”一文中写道: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舟山没有什么民间美术传统,渔民画的创造,几乎看不出继承借鉴了传统,可是当我走近舟山,发现渔民画集上分明写着:岛上先民则是智慧骁勇的弄潮儿,他们纹身断发,以避蛟龙,他们在船尾画上泥鳅以象征“龙外甥”,即鱼龙,以镇水妖,避灾祸;他们在船舱壁上画“足踏莲花观世音”和“龙王献鱼虾”,以祈保平安求丰年……原始的渔民画由此发源。

清末民初开始,渔家妇女在丈夫的龙裤绣上“顺风得利” “四海平安”或“桂花结籽”,即祈愿早得贵子等寓意的字画。我还听渔民说起过龙裤的故事,还将故事画成了画,这是看得见的美术传统。除这之外还有大量的看不见的传统。他们的先辈都是吴越传人,带有割舍不断的传统文化血脉基因,能不对后代产生影响吗?因此这些渔民画家后生们,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民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都无不具有传统的性质,尽管他们的作品同西方某些现代绘画近似,显得任意抽象甚至狂野,但也能看得见创造风筝连着传统大地那根不断的线,富饶无边的大海,勤劳智慧的世代岛民,在海里岛上创造无尽的物质精神财富,岛上丰富多姿的民风民俗,特别是那最珍贵的文化结晶——若干“非遗”瑰宝,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就是滋育舟山渔民画的丰厚沃土,植根于这样的沃土,舟山渔民画这株嫩苗它能不茁壮成长吗?

在这里,廖开明其实对渔民画所产生的渊源问题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渔民画的根还是深深扎在海岛上的,渔民画的发生发展是由各种因素影响的,因为任何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产生都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譬如传统民间美术和渔民画之间,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全盘的承续,但追根溯源,就一定能够找到其中的源起和关联之处。

分析和总结廖开明这段话,我们至少可以解读出三层意思。其一,最原始的渔民画就是渔民们画在船上的画,现在的渔民画虽然看不出继承还是借鉴了传统,可是渔民画上分明写着岛上先民的身影。

这句话是有当地民间民俗作为依据的,首先,因为旧时渔民打造好的新船下水,一般都要在船头船尾画上有关避祸赐福、顺利吉祥的图案,特别是廖开明在文中提到的海泥鳅是一定要画的,因为在海岛流行着一个海泥鳅与海龙王斗法的故事:海泥鳅虽然黑不溜秋、其貌不扬,但能说会道,很讨人喜欢,以致龙王公主也动了芳心,龙王尊严受到挑战,自然要严加干涉,甚至大打出手,想不到海泥鳅灵活无比,打斗中钻进了龙王耳朵不肯出来,最后以龙王求饶告终,从此,海龙王看到海泥鳅都要退避三舍。抲渔人认为他们的旦夕祸福都掌管在海龙王手里,现在有了海泥鳅镇守船上,龙王自然不敢造次了。

解放后,随着时代变迁和渔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机帆船代替了木帆船,渔民们在驾驶台门板上都会画上“双龙戏珠”“日出东海”等内容,当然,如果船老大要求高的,还要请民间艺人或油漆匠来画,这些画随意性很大,实用性却很强,这就是所谓的船饰画。

此外,在广大海岛渔村,还活跃着一群与民间美术有密切关系的手工艺人,他们可能是油漆匠,也可能是泥水匠,他们或者在寺庙庵堂里大展身手,又或者在乡野村舍中辛勤劳作。在寺庙,油漆匠们要画菩萨金身、罗汉塑像,在婚嫁之家,油漆匠们要在七弯凉床、橱柜箱子画“龙凤呈祥”“八仙过海”或“松鹤千年”等吉祥的人和物,画得更多的是花鸟虫草的图案,这是所谓的床头画。

有一些水平较高的油漆匠,在过年时节,也会描绘制作一些有“狮保平安”“福禄寿”“和合神仙”等祈求富贵临门、顺利发财等内容的画,称之为年俗画。

而泥水匠则会在家家户户的新灶头画上灶神爷、红脸关公及“鹿鹤同春”“松鹤延年”“百年好合”等吉祥图样,这就是旧时曾在海岛十分流行的灶头画。

诚然,不管是船饰画、床头画还是年俗画、灶头画,把这些统称之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可以说舟山海岛丰富深厚的民间美术正是滋养渔民画之树能够根深叶茂的丰厚沃土。

其二,渔家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到现在为止还是众多渔民画家表现的主要内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也是渔民画题材的宝库。

廖开明说:“听渔民说起过龙裤的故事,还将故事画成了画。”的确,是有这么一个故事,也有这么一幅渔民画,画的名字叫“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这幅渔民画作于1987年,作者叫张定康,画中的故事是一位老渔民为人们做了很大很多的好事,在他死后人们为他建了个小庙,还为他塑了菩萨,因为他是渔民出身,所以,只能为他塑了个穿着龙裤的菩萨。

像这样由当地民间故事和传说作为表现题材和内容的渔民画作不在少数,但渔民画表现更多的还是地方和民间风俗如“渔家乐”“鱼香满岛”“码头底下好乘凉”等,还有大量的劳动和生活情景如“补网”“出海”“卸货”“海钓”等,还有充满生活情趣的小夜曲“听潮”“嬉鱼”“海边”“夏日的晚上”等,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海洋人文环境和海岛民俗风情使渔民画的发端萌生和发展壮大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

其三,廖开明还说:“他们的先辈都是吴越传人,带有割舍不断的传统文化血脉基因,能不对后代产生影响吗?这些渔民画家后生们渔姑们,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民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都无不具有传统的性质。”

从现代民间绘画发展历程来看,第一批从事渔民画创作的作者们,他们既没有一点美术基础,也从没有握过画笔,更别说经过系统的美术学习了。但他们却画出了让世人惊艳的称之为“东方毕加索”的画作,这更像一份艺术实验,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打破了许多人的思维习惯。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画家王兆平说过:“现代民间绘画有两个层面上的可贵之处,一是创作者在创造中找到了倾诉自己激情的方式;二是作品以及独特的风貌在画坛争得了一席之地。”画家王飚也说:“现代民间绘画中最有说服力的内容就是闪耀着生命的律动,向上的激情和对变革的向往。”

在这里,倾诉的激情和生命的律动,无不反映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作者创作的东西都是出自于内心情绪不自觉或自觉的流露,是本能的创造释放。正是这种本能的激情流露,使渔民画保持了既有原始张力又保持着人文灵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渔民画作者们的原动力来自于狂野的大海,更源于祖先的强大的文化基因,渔民画的前身称之为现代民间绘画,而现代民间绘画的基因或者母体一定来自遥远甚至古老的海岛传统民间美术,而后又在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指导下,把他们的生活经历、民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加以融合和开发,为现代民间绘画艺术——渔民画,带来了全新的强劲动力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说:“民间艺术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是民间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是一种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精神和区域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既是对本区域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和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前属感。”

渔民画作为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精神和区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解读它强大的古老的文化基因,使之有一个更全面完整的认识。

2023-07-20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6859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