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文化育廉 润物无声

——普陀区看守所深耕“廉善和”厚植监所清廉基因纪实

□通讯员 刘宇翔 唐麒

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队伍零违纪……这是普陀区看守所一代代监管人交出的傲人成绩。

解读成绩背后的密码,从独具监所特色的厚重文化长卷中追寻,一幅幅“廉善和”主题画卷徐徐铺展而开……

“廉”立警志

在普陀区看守所,廉文化随处可见。“清廉园”“助廉墙”“和善亭”,廉文化不仅在身边,还深深印刻在民警、辅警心中。“廉”字更是成为一名合格监管人的首要标准、必要条件。

“要知廉于心,践廉于行。守住底线,守住清白……”这是看守所每名民警、辅警入所前都要经历的廉政警示教育。“依托普陀区看守所作为全市警示教育基地资源,把清廉教育纳入入所第一课,扣紧‘第一粒扣子’,引导民警、辅警自觉锤炼廉洁担当的政治品格。”普陀区看守所所长戴辉介绍。

抓教育、除隐患、健机制,普陀区看守所将“廉”钟声覆盖到看守所每个角落、传播至每位民警、辅警心中。把思想教育、专题教育、案例教育融入到每日晨会、每周例会,做到紧箍咒常念、警钟常鸣;严格排查队伍管理、执法执纪、社交生活问题,时常“红红脸”“出出汗”,让“知敬畏、明底线、严操守”观念常记于心,确保队伍的绝对忠诚、廉洁自律;优化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细化考核激励,让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信念扎根于心,锻造一支纪律严明的“三能”监管铁军。

“善”润警营

普陀区看守所将善文化教育纳入日常监管工作中,以善铸魂、以善润心、以善化人,在监区内营造出从善、向善、为善的浓厚氛围,在监区外以善文化作为队伍建设核心浸润警营,民警、辅警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周建军,看守所一位普通军转干部,十余年来无微不至地照料着看守所所在地蒲岙村的一位孤寡老人。去年,老人生病住院,周建军和他的爱人时常到医院照料老人的起居。在老人身故后,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帮助老人处理身后事。周建军的举动感动了老人的街坊四邻,当地村委会特地送来感谢信和锦旗。

善文化教育不仅是监所队伍建设的一贴良方,也是在押人员心理矫治的一剂良药。

作为全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集中羁押点,普陀区看守所把善文化教育运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开辟善文化教育平台,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走进看守所,开展心理疏导。“我们通过文化育善、亲情助善、法律释善等方式,帮助他们重塑三观、重拾信心,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诉讼、面对家庭、面对社会。”戴辉说。

普陀区看守所创新实践的《重塑矫正工作法》,成为舟山监管样板。以军事化管理、善文化教育为手段和载体,重塑和矫正在押人员的思想、行为,帮助在押人员尽快完成改造,减少重新犯罪几率,同时,实现了监所秩序持续向好、安全隐患日益减少、教育感化更显成效的目标。

“和”凝警心

警营“家”文化,是普陀区看守所队伍建设中“和”的载体之一。一方面,打造舒心如家的警营环境,完善训练角,合理划分健身、书吧、休闲、健康角等功能区;另一方面,细化落实从优待警措施,成立爱警解困小分队,为民警、辅警解决实际困难,落实日常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民警、辅警思想动态和需求,全方面加强对民警、辅警的关心关怀。

多年来,普陀区看守所在“和”文化熏陶下,1名民警获国家级荣誉,多名民警分别获省、市级表彰,一大批“监管之星”不断涌现。

不仅如此,普陀区看守所还始终秉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主动对接法院、综治、民政、信访、街道等部门,全方位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努力创建“枫桥式”监所。近年来,共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多起,其中参与化解司法拘留矛盾400多起,提前解除司法拘留150余人次,涉案标的款总计5000余万元,为社会和谐贡献了监管力量。

2023-07-20 ——普陀区看守所深耕“廉善和”厚植监所清廉基因纪实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68585.html 1 3 文化育廉 润物无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