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绿眉毛”
文化交流访韩国
“绿眉毛”的称呼出现于清末,是浙船的一种。之所以称之为“绿眉毛”,是因为船头鸟眼睛上有一道绿的眉毛,神似画眉,模样俊俏。因此,在朱家尖工作的胡牧选择复原一艘“绿眉毛”。
历史上“绿眉毛”主要用来运输,并非捕捞,因此它比一般的渔船要大,风帆、船具也较为规正。胡牧选择复原“绿眉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运输船比渔船更具史学价值,人文也较渔船细腻——运输船带动了贸易,促进了交流,创造了历史,如中华民族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靠装载物资的运输船只劈波斩浪闯出来的。
胡牧通过多方打探,找到了朱家尖钓鱼礁村一个名叫丁振华的大木师傅,丁师傅曾经造过木船。登门拜访,丁师傅倒是很热情,说他曾经造过“绿眉毛”,以前顺母运输社的船只都是他们那一代人建造的。胡牧喜出望外,连忙请求丁师傅帮忙画一张“绿眉毛”船的线性图,同时要求丁师傅只能凭记忆作画,不要添加任何代表现代化的先进元素,也不要随意删减自认为落后的船上装置,就保持原来的传统帆船风貌。丁师傅欣然应许。
一个礼拜后,丁师傅通知胡牧说图纸画好了。那是一幅非常完整的造船图纸,在一张整开的铅画纸上,集成画有船舶的线性图、方形数据、纵横剖、前后剖等,集中了造船的主要元素,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绿眉毛”船的原始风貌,基本凭这张图纸就可以造船了。
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首先,必须考证按照这张图纸设计建造出来的木帆船是否符合历史文化元素。于是,胡牧拿着图纸走访了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的几位教授,在获得肯定的基础上,胡牧还不放心,又拿着图纸赶到上海,找到设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船史研究会。时任中国船史研究会会长的辛元欧教授从船史学的角度,充分给予肯定,认为目前国内船史学界,对中国传统帆船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模型阶段,用重构实验法复原中国传统帆船,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舟山旅游部门走“田野调查”之路,挖掘尚存于民间大木师傅的传统帆船营造法式,并结合现代船舶设计原理,从而做好中国传统帆船的复原工程,是一条可取之路。后来在传统帆船开工建造时,辛会长还特地赶到沈家门新港造船厂,在造船施工现场,仔细考察大木师傅的造船技艺,除了没有采用梁头(水密隔壁)优先的传统工艺,改为勒骨优先建造外,他通过对船体龙骨两旁三、五路底扳的安装,船体勒骨在艏、艉部梁头(水密隔壁)前后不同联接工艺安排上的考证,认为此造船工艺基本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确认大木师傅的造船工艺源自传统。
在论证人文景观价值后,胡牧又顺道走访设在上海的中船708船舶设计研究所。这是一家现代船舶设计研究所,就技术层面向所内的工程师进行咨询。工程师们都十分敬佩舟山的做法,认为复原传统木帆船作为开发海洋旅游的装备,不愧为一个创新之举,并提及,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上海市政府对黄浦江有规划,今后黄浦江上不能有大的船只出现,要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有游艇和帆船荡漾其上。舟山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给了他们许多启发。
2003年3月8日,“绿眉毛”船体终于完工下水,进行桅杆树立、船帆安装等工程,然后是进行系泊检验、航行检验等一系列船舶检验测试,直到2003年8月才宣告竣工,取得休闲渔业船舶证书。该船从船体多道水密隔舱的抗沉性设计,到运用升降艉舵和使用风掉戗的横纵结合撑杆风帆的动力装置,整体呈现出较好的适航性和装载量。另外大容积率的园平底船体结构,更有别于尖底的广东船、尖园底的福建船和平底的北方沙船。整艘船还呈现出明显的浙江鸟船文化特征,如在船头纵向前倾的陡颈(艏柱)上端,有块横向的照面板,与两舷冲天挠之间的独特构造,在船体艏部形成了一个鸟嘴状的倒八字形船头,整条船就像一只活生生的水鸟迎面而来。
2003年8月22日,“绿眉毛”首次亮相首届舟山国际海鲜美食文化节和首届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立即引来轰动效应,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赞不绝口。
2007年5月,“绿眉毛”作为中国唯一一艘仿古木帆船参加了在韩国丽水市举办的国际高端船艇节活动,这无疑是“绿眉毛”建成后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年有一个韩国摄影导演来舟山拍摄纪录片,并登上了“绿眉毛”。在聊天过程中,胡牧向韩国导演表达了“绿眉毛”帆船想出访韩国的意愿。韩国导演当场表态说他认识韩国著名的海洋文史学者尹明喆教授,回去后当全力促成此事。胡牧当时也没放在心上。谁知没过两个月,韩国丽水市通过外交途径盛情邀请舟山传统木帆船“绿眉毛”出访韩国,参加他们即将于当年5月份举办的国际高端船艇节。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原来,当时韩国已经启动申报2012年的世博会,为了给丽水市“申世”造势,韩国政府决定在丽水市举办国际高端船艇节。那个韩国导演回国后,向尹明喆教授隆重推介了“绿眉毛”。尹明喆教授非常感兴趣,就将“绿眉毛”介绍给了韩国丽水市政府,这样才得到丽水市政府的青睐。
接到韩方邀请后,胡牧专题向时任普陀区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捷作了汇报。张捷听闻后,非常高兴,决定立即启动“绿眉毛”出访韩国的各项准备工作。
去韩国,必须获得国际航行资格,即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之外的航行资格。为此,胡牧又委托设计单位浙江海洋研究所渔船设计室根据国际规范重新进行计算,得出符合远洋航行的结论。但是,海事主管部门不愿意发证,原因很简单,没人敢承担安全责任。这也能够理解,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绿眉毛”所具有的船舶证书确实不能出国远航。为这事,张捷专程上北京找有关部门协调,市政府也召集海事、海关、边防、渔政等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最后决定以出国渔运船拖带“绿眉毛”到韩国参加展览的方式进行,并通过外交途径照会韩国丽水市政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5月1日,“绿眉毛”传统木帆船从沈家门渔港起航,在渔政船的护卫下,历时三天两夜,于5月3日顺利抵达韩国丽水市。
“绿眉毛”在韩国丽水市前后共待了5天。在韩期间,中国传统木帆船精美的造型、细腻的做工、粗犷的外形,赢得了世界各国参赛船员的高度关注,纷纷上船参观交流。韩国丽水市政府官员亦上船看望船员。在市民开放日,韩国民众纷至沓来,排队上船参观。有些韩国老人抚摸着粗重的桅杆,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透过“绿眉毛”,也回望起韩国的历史,感慨万千。可是,因为没有保护好,目前韩国已经没有一艘古帆船了,他们为他们国家没有保护好传统帆船感到惋惜。许多韩国小朋友还对着“绿眉毛”写生,真是盛况空前。
韩国KBS电视台也对“绿眉毛”船员进行了专访,介绍“绿眉毛”相关情况。“绿眉毛”的船员们还组成一个队列,参加了韩方组织的游行庆祝活动,并与各国船员一起参加了韩国丽水市政府举办的盛大露天欢迎晚宴。
在韩期间,一同前往的普陀文化代表团还与韩国演员同台演出,舟山锣鼓、跳蚤舞等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传统文化深受韩国市民喜爱。而随“绿眉毛”带去的,宣传、推介普陀的10000余份宣传资料也被一抢而空。
沈院
政协提案催生的文化公园
舟山市普陀区东港街道应家湾水库旁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唐建筑,名叫“沈院”。如果你来过沈院,一定会对院内红花绿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廊迂回印象深刻。春天来这里可以看樱花、桃花竞相怒放,秋天来这里可以看桂花、茉莉沁人心脾,真是一派江南好风光。而追溯“沈院”建设的来龙去脉,还真是要感慨当年舟山市政协的一个提案。
2000年,时任浙江省长柴松岳带领省政府代表团到韩国进行友好访问,并与全罗南道结成了友好关系。期间韩国有关人士向代表团提及古代韩国谷城郡的孝女沈清,传说嫁到了普陀沈家门,成了普陀人的媳妇,希望两地能够进一步开展沈清文化研究。柴省长是普陀人,听到沈清故事以及韩国专家的建议,便提议两地开展相关研究。
同年3月10日和11日,韩国延世大学“沈清”学术研究小组首次到普陀寻根考察,同中国同行进行交流。他们在勾山沈家坑考察时,走访沈氏后裔,寻找“沈清”遗迹,并对沈家门的地名来历倍感兴趣。中韩学者通过研究后认为,沈家门在两晋时期已有沈氏居民居住,且与有关文献中记载的沈清丈夫沈国公家乡极为相似。沈家门地处普陀莲花洋畔,在沈家门附近有普沈水道、高丽道头和水晶宫、新罗礁等地名,这为沈清可能在普陀落脚提供了历史佐证。11月12日,普陀区政府与谷城郡政府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意向书。
2001年11月,陈桂珍作为普陀区文化广电局副局长,跟随时任普陀区长周克非前往韩国谷城郡访问,同行12人,其中有文史专家邬永昌和区侨联主席林琳。11月15日上午10点50分他们乘坐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一小时后抵达了韩国光州机场。11月16日,主人安排他们参观了谷城郡圣德山观音寺。谷城郡属于内陆山区郡,全郡总面积547.3平方千米,比舟山本岛大了一点点,其中七成多为山林面积。谷城观音寺在青山怀抱中,代表团一行拾阶而上,只见一红柱绿壁雕龙画虎的佛殿呈现眼前,殿前横匾用汉字写着“极乐殿”三字,殿内供有佛像,顶上密密麻麻挂满了粉红色的莲花灯。极乐殿外有一沈清石像,主人向他们介绍了沈清的故事。沈清的故事来源于韩国一本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沈清传》,《沈清传》讲述了1600多年前的一个动人的孝心故事。韩国姑娘沈清为救父亲被人卖给了在韩国经商的中国浙东富商沈国公为妻。沈国公将她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沈清忘不了故国的盲父,命人打造了570尊观音佛像飘洋过海送往韩国,企求将和平与幸运带给家乡人民。沈清于是成了韩国的万古孝女。韩国专家认为,沈清是以实存人物为原形创作的作品,其原形是在今韩国谷城郡出生的孝女洪庄。在圣德山观音寺,代表团一行还看到了一尊韩国出土的小佛头像,韩国学者认为这就是沈清从浙东带回去的佛像。
11月17日上午,代表团与谷城郡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与大韩民国全罗南道谷城郡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协议书》。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双方决定在开展两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为对方提供各种必要的便利。此后,韩国兴起了一股沈清研究热,不少韩国学者、历史学家研究沈清的生平、西渡缘故,并纷纷前来普陀沈家门寻找沈清史迹遗存,和中国同行交流探讨。在韩国谷城郡,普陀沈家门被称为“奶奶的祖国”。
沈清作为一个万古孝女,受到韩国民众的极大推崇,走在谷城街头,处处可见用孝女沈清制作的头像雕塑,也可看到用中国汉字书写的“孝”字高高矗立,传统孝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谷城人。
从韩国谷城郡回来后,陈桂珍考虑既然两地政府签署了友好协议,政府总要做些文章吧。当时普陀城区只有一个小小的北安公园,百姓休闲的地方少之又少,每年政协会议期间都会收到委员关于兴建休闲公园的提案,群众对此呼声很高,她想利用孝女沈清的故事何不提议政府建造中韩友好文化公园呢?百善孝为先,以沈清为媒介,可以发掘普陀和谷城郡在古代东北亚海上丝路的重要作用和深厚的海洋历史底蕴,同时公园建成后既能提供两地文化交流的平台,又能使普陀百姓多了休闲好去处,不是两全其美吗?
2002年初,舟山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召开,陈桂珍和当时一同去过韩国访问的林琳委员一起联名撰写了《为发展中韩关系的美好未来,应做好沈清文章》的提案,建议兴建中韩友好文化公园,以展示两地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积,促进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展现两地人民的纯真友谊。这个提案交办后,普陀区委、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及时采纳了提案建议,并几次听取相关汇报,成立筹建小组,拨出专项资金,具体建设由普陀区文化广电局负责。
2003年开春,陈桂珍跟随时任普陀区文化广电局局长刘健民前往省内相关仿唐建筑参观考察,同行者沈品权老先生绘出了第一份设计草图。
2004年7月,描述晋朝时期孝女沈清生活场景、象征中国普陀与韩国谷城郡两地友谊的“沈院”正式动工兴建。时任普陀区长吴晓东,韩国谷城郡守赵亨来参加了奠基仪式。沈院建设的消息传到谷城,谷城郡的郡民们感到了一种冲击感,认为自己已经落后了一步。《谷城新闻报》2004年9月22日发布了以“中国普陀区正忙着建设沈清公园,谷城在做什么?”为标题的文章,希望政府抓紧选准地域,集中民意,建造本土风格的沈清事业中心。谷城郡政府十分重视沈清事业的发展,在每年的十月初举办规模盛大的“沈清节”。在“沈清节”的前一天举办沈清国际学术大会,邀请国内外历史学家和沈清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整个“沈清节”持续4天,每年均有来自韩国全国各地的大约几十万人参加这个盛会。整个活动由文艺演出、游行、沈清事迹展览、农业成就展览和饮食文化组成。为了进一步扩大以沈清为文化背景的旅游事业,谷城郡厅除了已经建成的两座孝文化公园以外,还在谷城的梧谷面建造了一个面积78000平方米的“沈清村”,开展以孝文化教育、传统礼节体验、自然文化和农业生产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沈院于2006年10月建成并完成布展,2007年1月16日,在中韩两国人士见证下对外开放,韩国谷城郡也特意为沈院的布展送来了不少有关沈清的展品。
沈院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7平方米,由“海路厅”“孝女馆”“国公厅”“沈德精舍”“清浪榭”“茶源轩”等组成,整个建筑体现出崇尚清淡,追求适性、自然的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素瓦木结构,屋檐窗棂雕工精美,院落间错落有致,印心池边小桥流水,汉白玉雕刻的沈清造像亭亭玉立,透露出一种清淡典雅的风格。所谓“金谷涧中,或高或下,由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又有水礁,鱼池、土窟”,正是沈院风格的真实写照。
在开院仪式上,韩国谷城郡守赵亨来说:沈院作为增强普陀与谷城友好协作的联系人,将成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弘扬孝心的“里程碑”,成为中韩两国人民获取精神上的统一和展示悠久文化历史的场所。他希望有更多的韩国民众到沈院为中心的观光胜地普陀来,以不断扩大在旅游和经济文化产业等可能实现的领域内进行更多的交流。已是普陀区委书记的吴晓东在沈院开院仪式上说:沈清奉行的“孝道”思想和“至亲”品格,不仅是韩国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民族文化瑰宝。
沈院的建成凝聚了普陀和谷城两地政府领导以及中韩两国沈清研究人员的大量心血,它将进一步加深普陀与谷城的友好交往,吸引韩国客人前往沈家门,并由此带动两地乃至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沈院的建成不仅增加了沈家门渔港的文化底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居民健身、休闲场地不足的问题。
一个政协提案催生了一个文化公园,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2007年4月2日《人民政协报》第二版以《舟山市政协委员提案促建中韩友好文化公园》为题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