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探索村社新型治理模式
除了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面对各类社会矛盾,调解是平安建设的主渠道。沈家门街道依托“村社—网格—微网格”治理体系,设置了125个村社基础性综合网格和3个企业专属网格,并配有128名专职网格员,每个网格配备“1+3+N”团队,实现全街道网格分类管理全覆盖。探索推进“枫调渔顺”人民调解品牌工作,调整成立“渔港枫警”人民调解室、“平安沈心”人民调解室、东海渔嫂婚调工作室等,配套推出“小螺号”矛盾纠纷收集末梢制度,调解组织基本实现“分层、分级、分类”的阶梯式覆盖,调解员队伍逐步实现品牌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今年截至目前,共调解各类纠纷896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其中重大疑难5起,涉及金额633.84万元。
“我们以‘出题、领题、破题、结题’四步法项目化,打造31个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课题,涌现了‘邻里5小事’‘三线融合’‘三心三色’等党建特色做法,为包括小区自治在内的基层治理提供新的动力源。”夏毅说,对村社混居、地域重叠、管理交叉的村社,实行村社共建共治党建联建。大干社区先行先试,与大干村阵地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推,丰富了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大干社区网格覆盖大干村、东岙村,形成治理效能“1+1>2”的整体效应;大干社区的先进经验做法与两村成果共享,进一步提升村级业务能力。
此外,普陀“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自5月12日运行以来,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根基。目前累计帮助11名渔民解决劳资纠纷,涉及金额27万余元。
共建共治力促“老城蝶变”
“我觉得沈家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统筹谋划,要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功能全都考虑好、规划好、实现好。不单单是拆和迁,也要做好管理和维护。”夏毅介绍,今年街道范围内建设重点项目17个,计划完成21.3亿元。截至5月,今年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为推进乡村振兴,街道全面激活党建引领城中村“一间房”物业经济发展动能,打造城中村物业经济发展示范带,实现党建红、经济强的创建目标。
同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三个‘一线’工作法”,成立马峙村、蒲湾一区地块征收项目临时党支部,58名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通过项目支部一线建、党员干部一线冲、N力量一线聚,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平时紧密协同、共建共治,关键时刻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保驾护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力促“老城蝶变”。目前,马峙村房屋征收已签约103户,占总签约户的99%,进入房屋搬迁腾空后续阶段。蒲湾一区征收地块,截至6月中旬,意愿调查率达到98%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