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五千年的“爱莲史”

荷花,又叫莲花。作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荷花远在人类起源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而我国作为亚洲荷花主产地,采摘食用、栽培观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发掘出了荷花花粉化石、莲子佐证了这一点。

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先秦典籍《逸周书》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前往干涸的沼泽、湖泊采摘野生荷花,挖掘根茎作为食材:“薮泽已竭,即莲掘藕。”解决了果腹问题后,人们也有了闲心,能够静下心来领略荷花的优雅。由此,《诗经》中出现了对于荷花的浪漫描写,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正是因为荷花独到的美,人们萌生了将其从野外移种到家里的念头,以达到“孤芳独赏”的目的。史书里记载最早这么做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国君夫差,他为讨宠妃西施的欢心,遣人修造了“玩花池”,并且在池中种植了野生红莲。

秦汉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人们在荷花栽种培育和药用价值方面的研究。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种藕法”和“种莲子法”。而在药用方面,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录了莲藕药用保健的功能。作为知名医学家的华佗也发明了以藕皮为主原料的膏药,能涂敷在病患伤口缝合处,助其尽快痊愈。

汉代开始,人们越发喜爱这种观感极佳、浑身是宝的水生植物。汉武帝时期甚至出现了专门种植荷花,备有采莲船的宫苑人工池塘“太液池”。东汉也有皇帝喜好这种“引渠、植莲、游乐”的人工造景模式。这种模式为后人园林造景提供了灵感和参考样板。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为避战乱,隐居山野,推动了荷花造景这种模式在民间的普及。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曾在家中盆栽荷花:“敝宇今岁植得千叶者数盆,亦便发花,相继不绝,今已开二十余枝矣。”晚唐画家股昌陆在荷花底部沙土中拌入生葱、酒糟等物,沉入池中培养。而南宋时期的宋孝宗想到了将红白荷花种在瓦盆里,然后再将瓦盆排列在水池底部。这种大塘分种栽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今,我们普陀的莲花洋公园内荷花造景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隋唐至两宋时期,以荷花造景的方式越发普遍。大到隋唐“芙蓉园”里的“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北宋都城中心大街开掘沟渠种植荷花,南宋临安府的“曲院风荷”景观。小到私家园林砌池引水植荷,寻常人家将荷花剪枝插瓶作清供之用。

元代至清代,以山水地貌为基础,荷花等绿植花卉与建筑作装点的造景模式更是备受推崇。位于如今河北保定的元代“古莲花池”毫无疑问是荷花专类园的成功代表作。明清两代,浙闽广及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公众开放的观荷园林和景区。造园活动的频繁以及文人雅士的猎奇心理反倒促成了荷花新品种的引种、研发浪潮。如今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奉为瑰宝的“千瓣莲”就是由明代高僧自普陀山引入。而“金边白莲花”以单瓣、重瓣的黄色荷花等全新品种都曾被研发出来,但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

同时,盆栽荷花也逐渐出现向微型化发展的趋势。清代中期,碗莲栽培一度盛行于我们江南地区。明代名士王象晋撰写的著作《群芳谱》中介绍了当时盆栽荷花的用土、施肥、管水等技术细节。而《瓶史》《瓶花谱》《考盘余事》等插花艺术典籍对于盆栽荷花的切花、选瓶、延长花叶的寿命等环节都做了详细记叙。清代嘉庆年间的《巩荷谱》更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荷花专著,收集整理了当时江南地区的33个荷花品种,还率先提出按照荷花花型、花径、花色的不同来进行品种分类,又对民间荷花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方法直到如今仍极具参考价值。

不过,自鸦片战争开始,到上世纪70时代,荷花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衰落及停滞阶段。从上世纪年代80年代开始,荷花文化重新回到正轨,并得到了全面的复兴发展,更成为了人们美化生活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而我国荷花协会、荷花研究中心等组织的成立,掀起了国内荷花品种研发的新高潮。如今,全国拥有新、老莲花品种超过200种,其数量之多,品质之优,前所未有。

2023-07-0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56746.html 1 3 ●五千年的“爱莲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