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超过二千年的栽种历史

常有人将枇杷听作“琵琶”,实际上两者颇有渊源。“枇杷”这个名字起初正是来自于“琵琶”。结合东汉时期的《说文》《释名》和晋代傅玄《琵琶序》中的释义,我们可以得知,琵琶这种乐器原先是胡人骑乘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在弹奏过程中,向前弹出的动作被称之为“批”,向后挑进的动作被称之为“把”,所以才有了“批把”的叫法。但人们为了将其与琴瑟等乐器字形统一将其更名为“琵琶”,又将叶片形状酷似“批把”的水果称之为“枇杷”,这便是清代诗人戴铭金所说的“芳名巧向琵琶借”。

溯源枇杷这种水果的起始,我们会发现它原先产于四川、湖北等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如今却主要分布在了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这其中根本原因是,枇杷这种果树喜好温暖湿润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富腐殖质的中型或酸性土壤,长江流域多地确实更符合它生长环境要求。这种主要生长在南方的水果,花期一般在每年的10到12月,果期在次年初夏,因此也与杨梅、樱桃并称“初夏三姐妹”,古人又因其经历秋萌、冬花、春实、夏熟的四季变化,感叹“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惟枇杷”。

最早有关于枇杷的文字记载是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同时期的刘歆也在《西京杂记》中描绘了汉武帝修建上林苑后,群臣进贡了一些枇杷树:“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林檎树十株,枇杷树十株”。由此说明,我国栽培种植枇杷树的历史起码在2000年以上。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北省的汉代古墓出土了作为随葬果品的枇杷,更印证了当时的人们已开始食用这种水果。

相较于汉代,唐代开始,人们越发热衷于种植枇杷树。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各地游览盛景时,时常看到成片的枇杷树,兴致油然道:“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甚至随口贬低了其他花果:“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唐代官员王建也用诗句记录了女诗人薛涛晚年居住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时,在门前种满枇杷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对于诗圣杜甫来说,种满枇杷树的乡野田舍,是他在战火纷飞时暂享片刻安宁的地方:“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然而唐代的枇杷树种植并未形成足够的规模,所以枇杷果依旧主要供给贵族食用。《唐书》还提到了当时“余杭郡(今杭州钱塘一带)岁贡枇杷”,这种进贡的惯例一直沿袭到宋代。两宋时期,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枇杷树种植率得到显著提升,这其中得益于种植水平的提高和民众对其的喜爱。当时更是涌现出大量赞美枇杷的诗词,为其打足了“广告”,促使其成为了真正的平民水果。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品尝枇杷果这件事情上自然不会落下,可这位美食老饕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居然将枇杷误以为是“卢橘”,还写进了诗里。后世文人们因为其文学地位甚高,不得不将错就错地把“卢橘”作为了枇杷的其中一个别称。南宋的陆游在饮食方面的造诣更胜于苏轼,晚年还亲自开辟菜园,栽种枇杷树。等到枇杷果成熟还打趣作诗道:“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细细品读,字里行间透露着这位老顽童的诙谐幽默。相传他还培育出了“无核枇杷”,如今看来属实是吃货界的“天花板”了。热酒配枇杷,吃罢又卧榻,不得不羡慕陆放翁晚年如此惬意的生活。

除了这两位以外,两宋时还有很多诗人对枇杷这种又好看又好吃的水果一见倾心。戴复古在“枇杷子熟烟冥冥”时,“白酒一樽君小停”,小酌微醺,还要“摘尽枇杷一树金”。不止戴复古将枇杷果喻为“金”,宋祁也在诗中将其喻为“黄金丸”以盛赞其外表之美。曾将白糖配梅花干嚼,又以鹅梨佐春酒的杨万里,更是枇杷的“狂热粉”。在他眼里,荔枝和金橘都得靠边站,“浆流冰齿寒”的枇杷才是心头好。他甚至放弃“鸦鹊声欢人不会”的热闹筵席,甘愿独坐院中守着“枇杷一树十分黄”。作为豪放派诗人代表的辛弃疾也对枇杷果热爱非常,他认为人生要完满,不留遗憾,就应该在暮年有人“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到了明代,关于枇杷的文字记载一般都与亲情、友情与理想相关。相传画家沈周(一说戏曲家屠隆)的友人因为混淆了“枇杷”和“琵琶”两个名字,留下了“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的打趣诗句,令人忍俊不禁。文人归有光的笔下却充斥着悲怆之感,他曾独站在庭院枇杷树下,追忆往昔与家人一起的美好时光,感叹物是人非:“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从古自今,书画大家们不吝对枇杷的喜爱,留下了大量绘画名作,存世于南京、天津等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馆藏了南宋时期多幅《枇杷山鸟图》。因篇幅有限,故不一一列举。

我们舟山群岛地区的人们早在元代就已开始种植枇杷树以及食用枇杷果了。明代开始,已将枇杷叶列入药材范畴。清代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记载枇杷“叶如栗子,似杏小而丛生,四月熟”,认为“独核者佳”“其叶治肺胃病”。

古人根据枇杷果肉色泽,划分为红肉类和白肉类两种。前者果肉呈现橙红或者橙黄色,果皮稍厚,肉质口感较粗,可鲜食也可以加工,比较耐储藏与运输,代表品种有福建莆田的解放钟和早钟6号、浙江余杭的大红袍、黄岩的洛阳青。后者果肉呈现白色、乳白色或者淡黄色,果皮较薄,果肉绵软,只能鲜食,价格较前者高,代表品种有浙江余杭的软条白沙、福建的白梨、苏州东山的白玉等。而浙东地区比较有名的“宁海白枇杷”正是由宁波市宁海县农林局在“白沙枇杷”的基础上嫁接培育而出的优质品种。

我们普陀乃至舟山地区原产基本都是红肉枇杷,即俗称的“本地枇杷”。市面上该类枇杷果主要源于定海白泉、宁波象山、台州黄岩等地区以及六横种植户的产出。六横、桃花等地的农场也从宁海县引入了一部分白枇杷树种。

在普陀,人们喜欢将枇杷树种植在庭院内作为绿化装饰。枇杷树叶四季常绿,树形整齐、树冠坚挺,颇具佳木神韵,结果时果实繁盛色泽金黄,蕴含高贵、美好、吉祥、富裕和恒久的寓意,因此被人们视为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树木,深受追捧。

滋补养生的美食原料

说起古人食用枇杷的方法,最为著名的即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独创的“盐渍枇杷”。范成大曾“南至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鄞海”,品尝过的水果无数,甚至还专门著书立作《桂海虞衡志》,记录了南方人食用枇杷在内的五十多种水果。他喜好吃枇杷到了“不问甘与酸”的地步,常常囫囵吞枣一般剥皮鲜食,又随手抛核丢弃“篱落间”,可谓快意。为了尝得这口挚爱,他还早起去果园挑选半青半黄的枇杷,再到街上买盐和酒回住处做“盐渍枇杷”。起初,笔者还认为这种甜咸混杂的“黑暗料理”难以入口,直到了解南方部分地区有着“枇杷蘸酱酒”“枇杷炖老鸭”的类似做法,便自觉认识浅薄了。

枇杷的甜度在水果里是数一数二的,橙子的甜度往往在10到13度之间。成熟的枇杷能达到13到16度,仅稍逊色于17度的柿子。因此,将枇杷制作成蜜渍枇杷、枇杷银耳羹、枇杷红枣粥、枇杷膏、枇杷炖冰糖、枇杷百合瘦肉汤等各式甜品,别有风味。此外,还可以将其制呈果酱、罐头或者枇杷酒。

挑选枇杷时也颇有讲究。一般来说,枇杷的外形呈椭圆状,底部形状接近五角形的,滋味较甜,反之就容易寡淡发酸。红肉类枇杷当中,表皮略泛金黄光泽的远胜于淡黄色光泽的。买回来的枇杷用纸箱装好,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可,无需冷藏。如果是剥皮了的枇杷,最好放置在盐水、冰水或者糖水当中保存,不易变色。

药用价值和食用禁忌

枇杷不单单是一种水果,其果肉更是一味可以治病的良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能“能润五脏,滋心肺”。这即是“一吃两用”,药食同源。清代的《本草逢源》记载得就更详细一些:“枇杷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中医学认为,枇杷果性凉,味甘、酸,入脾、肺、肝经,具有生津止渴、清肺润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等功效,作为药膳食用时可以消除食欲不振、阴虚肺燥、咽干口渴等症状。此外,枇杷果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鞣质、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还有滋补强身、润肤护眼、消脂减肥的效用。

不过,枇杷果纵然好吃但也有不少食用禁忌:例如其糖分含量高,多痰咳嗽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其属寒性水果,风寒感冒和脾虚腹泻者也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经期女性和孕妇也要慎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枇杷果的果仁,枇杷核也是可以入药的。中医学认为枇杷核性平微寒,味苦,归肺、肝经,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功效,常用于咳嗽痰多、瘰疬、疝气、水肿、关节不利等疾,可以煎汤内服,也可以研成粉末外用,外用主要用于治疗儿童的瘰疬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生枇杷核含有氰甙类毒性物质,容易造成呼吸受损或者缺氧的中毒症状,严重可能会致死。建议家长去核后再将枇杷果肉给孩子食用。

2023-05-29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65737.html 1 3 超过二千年的栽种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