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璐瑶 通讯员 郑晓艇
近日,“普陀船模”非遗工坊被列入全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
“普陀船模”非遗工坊创办主体为浙江岑氏木船有限公司,占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基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普陀船模艺术”而打造。日前,记者走进“普陀船模”非遗工坊,探寻传统木船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轨迹。
(一)
“这艘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船之一‘绿眉毛’,也是浙江沿海商船的代表,旁边的是‘遣隋使号’,还有‘不可去观音号’……” 走进“普陀船模”非遗工坊,“岑氏木船”第四代传承人岑武国向记者介绍了各类传统木帆船模型,这些模型做工精美,各类零件一应俱全,船身不同部位都用精美的吉祥图案雕饰,再现了传统的木船文化。
“这是我们根据‘绿眉毛’帆船的样子,按照100:1的比例制作的船模,按照图纸制作好的零部件进行组装,成功还原出这艘帆船……”来到非遗工坊二楼的体验区,岑武国邀请记者一起体验传统木帆船模型制作。
记者看到,工坊内配备各类传统木工工具,面向学徒、游客开展木工作物、传统木帆船模型制作等技能培训,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木船建造过程。
“我们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难度的体验项目,初级的体验是船模拼装,适合9—14岁的低年龄段学生或参观游客;中级体验需要进行短期培训,参与者可以自己动手切割、打磨零件;高级体验则是要参与到实船建造中,适合于对木船制作感兴趣的高校学生或专业学徒。”岑武国告诉记者,他们还与舟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协作,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持续培养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和传统技艺制作人才。同时,与舟山帆船协会合作,研发中国式OP木制帆船,用于校园帆船文化推广、学生海洋文化体验、手工工艺培训等。
依托浙江岑氏木船有限公司产品基础,“普陀船模”非遗工坊还复原建造了一批大型中华木帆船、休闲渔船和木帆艇等实船,研发制作了造型各异的手工船模、手工船帆和木质文创品。目前,已拥有木帆船船型专利11种,非物质遗产技术专利2种,外观专利6种,实用新型专利4种,成功复原大型木帆船10余艘,开发手工木制船模30余类。
(二)
“普陀船模”非遗工坊积极转变销售模式,一方面增加线下销售主体数量,另一方面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目前线下代理网点、线上销售平台均实现年销售超100万元。同时,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联合旅行社、线上旅行团购类平台,推动非遗技艺体验亲子游,并带动周边转产转业渔民参与生产。目前工坊年均接待游客达8000余人次,年均灵活就业人数达100人以上。
“我们还与北京宝船中心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第一期共同出资800万元,推动‘封舟号’非遗项目及文创产品研产销模式落地,目前‘封舟号’木帆船已经完成船体建造。”岑武国说, 未来“封舟号”木帆船将作为“普陀船模”非遗工坊的副场地使用,打造以中华木帆船为主题的体验与传承相结合的非遗技艺旅游项目,定期驻泊在舟山普陀、上海两地,承担起木帆船非遗文化演艺、非遗船模销售、参加国内外帆船节和载客出海航行等功能,让“普陀船模”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将通过完善场地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培训、吸纳就业发展、提高区域品牌、创新发展模式等举措,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最大限度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为旅游赋能。”岑武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