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龄泉地处沈家门大岭,建成于1935年,至今仍在。这座鹤龄泉类似于现在的水库,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5年的时候,沈家门的人口由1900年的5300人增至21500人,渔船中,有大对船1200余对,乌贼拖船2000余只。这人和船都是需要淡水的。但沈家门是座海城,最缺的就是淡水。虽然像泗湾、荷叶湾、教场等地,都凿有一口口井潭,但仍是不敷使用。1924年,沈家门商会会长刘云茂,想起父亲刘鹤龄要建造水池造福当地百姓的遗愿,就发动沈家门乡绅起来募捐,然后在戚家湾上购买了10余亩土地,造了一个四周以水泥砌成的大水池,这座池被称为神功池,为缓解百姓吃水难题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人口和渔船的增加,这神功池也是逐渐地捉襟见肘。1934年,刘云茂的儿子刘汉亭兄弟与其堂兄刘寄亭站出来了。他们决定将祖父刘鹤龄百岁冥寿所得到的资金用于建筑一座新池。此事经《定海舟报》公告之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慷慨捐资的不仅有当地的社会名流,连在上海的杜月笙、刘鸿生也不落人后。最后所有捐款达到15000元大洋。刘寄亭将各捐款人名单在报上公开,以作感谢。后来建造泉池的实际开支达到20000元大洋,其不足之处皆由刘寄亭兄弟几人承担。
新建的水池选址在岭陀山麓一个叫大岭的地方,由地方士绅刘松苍、鲍子贤、何之贞等人陪同刘寄亭共同勘查而定。为了设计好水池,刘寄亭还派了自己的姐夫缪明渠去山东青岛取经。最后决定从上至下连建三道泉池,各泉相隔30余丈,每泉阔、长各约2丈。建成后由最上面的第一泉放水至第二泉,第二泉再放至第三泉,然后在第三泉铺设铁管,接至宫下井中。三泉自上而下分别命名为云渠、德渠、亦渠,总称则为鹤龄泉。“鹤龄”顾名思义是代表刘家老爷子刘鹤龄,而云、德、亦三渠的取名则是代表刘家云字辈、德字辈、亦字辈三代。三渠由“鹤龄泉”统之,隐隐之间表达的就是老祖宗庇荫刘家后代,其用意深远。
1935年鹤龄泉建成后,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主计处处长陈其采及国民议会参议员诸辅成等人,均有题赠,戴题“功侪郑伯”、于题“山高水长”、陈题“民被其泽”、诸题“汉代家声”。除此又有浙江省政府赐赠匾额“仁心义举”,地方贤达张康甫题“鹤龄泉”、陈杭生题“浙东第一泉”等。诸家题字均勒石摹刻,鹤龄泉一时风光无限,名声大振,成了当地有名的风景胜地。
刘寄亭是刘鹤龄大儿子刘云尧的长子,早年因父亲去世,生活艰难,但他脑子灵活,长得又是大头大脑的,一脸憨相,也让人容易接近。刘寄亭从包酒捐起家,在地方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结交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后来刘寄亭成了沈家门中国银行的行长,在地方上成了成功人士。此后,他大行善事,如1923年,参与募资筹办“普陀体仁施棺会”;1927年同宋景华等4人筹建完全女子小学;1929年出面调解普陀山寺僧恒渐与定海县政府的矛盾;1930年参与六横惨案善后会;1931年参与组织定海县水灾振务会,出面解决沈家门渔盐民抗盐税案;1934年参与调停沈家门沙田案;1935年参与定海测候所建设。更早的还有参与半升洞灯塔建设、时疫医院开办等等。可以说刘寄亭是当时沈家门最为著名的慈善人士。而1935年鹤龄泉的建设,更使他的个人名望达到了巅峰。遗憾的是,1935年前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一场大萧条,宁波各地银行、钱庄纷纷倒闭,沈家门也概莫能外。刘寄亭属下数十家银行、钱庄,纷纷卷入挤兑浪潮。心力交瘁的刘寄亭将自己的所有产业全部抵押,解决了自身的金融危机之后,不幸中风病倒。此后,曾经风采照人的刘寄亭就在病床上度过余生了。1942年刘寄亭在沈家门的家中去世。
普陀山僧人释志圆《挽老友刘寄亭先生诗十绝》中说“一生事业逝流水,千古芳名传鹤龄,身后虽无萧条态,留将孤苦付伶仃。”可以视为刘寄亭一生简短的写照。但是刘寄亭这个名字并没有被人遗忘,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依然存在的鹤龄泉默默地叙述着曾经的故事,沈家门人也因此依然念记着他。
天主堂,测候所
青龙山上相益彰
在古人的眼里,一座岛其实就是一座山,沈家门原本也是一座岛,所以它也是一座山,被称为“沈家门山”。而这青龙山,就是“山中有山”。它在沈家门渔港的地位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与鲁家峙岛南北对矗,遥相照应,才有了沈家门渔港近千年的根基。
青龙山上有两座可以观赏的近代建筑,一名天主堂,一名定海测候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被洞开了国门,西方一些传教士见有机可趁,蜂拥而至,开始向中国人传教。有一年秋旱,停泊在沈家门渔港的福建等地渔船,到处寻找水源以补给淡水。有一天,一些渔民在龙眼山(即青龙山南坡)仿佛被一盏红灯导引,在红灯停处掘潭找到了水源,大家都以为神异。一名天主教徒听说后来到此处,趁即在水潭附近挖了一个小山洞,供上圣母像,并将红灯导引一事与圣母联系,向渔民等人传输天主教义。每次渔船拢洋,信教的渔民就来到洞前虔诚祈祷。后来因着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对圣母显圣一事深信不疑,小山洞也被唤成了圣母洞。1875年,有一名法国籍的彭神父慕名而来,见此地环境幽雅,气象庄严,就向当地人家购买了土地,然后在圣母洞南建造了一座歇山式的小圣堂,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1928年,主管沈家门天主教务的法国籍神父毛宣南,有感于当地教徒的逐年增加,决定对原来的小圣堂进行重建。在教友的支持下,他向荷叶湾马姓居民购进青龙山南坡山地16亩,于1929年重新建造了一座“圣母玫瑰堂”,另外还修建了神父宿舍、客房等附属建筑。“圣母玫瑰堂”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有南大门与侧门可供出入,大堂前部的钟楼顶上竖有一尊圣母抱婴铜像。当时上海出版了一本《朝圣母简言》,对沈家门这座“圣母玫瑰堂”进行了大量的叙述,并说促成此事的还有宁波教区的赵保禄主教。这座“圣母玫瑰堂”后来被简称为天主堂,因其属于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浙东近代建筑中较为罕见,因此也为人所颂传。
定海测候所始建于1936年,承建单位是上海汪森记营造厂,这家建筑公司在当时也是经过招标之后中标的。整个建筑占地27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俱是石条垒成,颇有海岛特色。整个测候所有文教界化验室1间,仪器室及无线电室1间,海洋生物研究室2间,卧室2间,会客室1间,大门穿堂1间,什物室1间。后来因房屋不够使用,又添建了3间平房,备作勤务室厨房及机器间之用。谋划建设定海测候所的是当时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和浙江省建设厅。竺可桢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气象学家,为中国自主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座定海测候所是近代中国独立建设的全国海岛第一座头等测候所,竺可桢为此倾注了相当的心血。1937年测候所对外营业之后,竺可桢曾亲临测候所进行视察指导。可惜的是其后不久的1939年6月23日,日本人占领了沈家门,定海测候所并没有在有限的几年内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它在中国近代气象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是不可抹灭的。
如今两座近代中西建筑共存于青龙山上,遥遥相望,喻示着沈家门这座海上之城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大度气量,这也是沈家门人充满自信的底气所在。
东西两横塘
大街一直上
“东西两横塘,大街一直上。”说的是沈家门中大街及其两翼的东横塘和西横塘。东西横塘,是康熙年间的定海知县缪燧“向海里要良田”,发银筑造而成的。后来缪燧又筑了荷叶湾塘、大小茶湾塘等,沈家门由此岸线相连,阻挡潮水于塘外,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沈家门渔港的模样。这位来自江苏省江阴市(当时是江阴县)的县长大人,是沈家门几百年发展的第一大功臣。后人常亲切地称其为“筑塘老爷”。
东西横塘筑就以后,成为中大街的左右护翼,以中大街为主要枢纽,沈家门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一路南腔北调人,满目虾蟹鱼螺景。”每逢风暴天,几千艘渔船拢洋,捕鱼人涌进中大街,向各家鱼行交易鱼货,鱼行则向渔民讨价还价……那时的中大街就像一面镜子,充分体现沈家门“鱼兴则兴、鱼衰则衰”景象,也成了沈家门商业的代名词。在中大街的两旁开满了店铺,有南货店、百货店、杂货店、烟杂店、山杂店、蔬菜店、酱油店、水作店、文具店、席子店、照相店、米店、肉店、布店等等,还有菜馆、客栈,更多的是鱼行。这条街上最大的鱼行叫王万泰,经营水产品流通、鱼货加工和供应部分渔需物资。它不但有“绿眉毛”冰鲜船,陆上还有为收购服务的大晒场、冰厂。王万泰大晒场占地面积约六七百平方米,前面临新街,背面靠东河。四周用竹篱笆围起来,南北方各有一道篱笆门,平时进出以北门为主,南门多数时间以关为多。大晒场北边有一间草厂(即草屋)作仓库用。大晒场以晒黄鱼鲞、乌贼鲞为主,有时也晒别的鱼鲞。当然,那都是70多年前的景象了。如今的王万泰大晒场,就是现在海滨大剧院的所在。海滨大剧院初建于1956年,当时还是比较单一的电影院。那时沈家门极其缺少娱乐设施,而全国各地的渔民在渔汛季节都聚集在沈家门,如何解决他们的文化生活,也是当时政府考虑的问题。所以这座电影院也就应运而生了。后来电影院经过几次改造,就成了如今的海滨电影院。在它的面前,也就是新街。1990年代,这条新街又被称作夜市街,那时一到夜幕降临,整条街都是摊点,以饮食小吃为主,也有少量卖百货、服装和书刊的。各种音乐在摊点上响起,招徕着顾客。而沈家门的民众那时也是趋之若鹜,整条街上人山人海,甚为壮观。如今网络购买有了一个“海淘”的说法,但那只是家商见着一件件商品出去,却不见人影的。沈家门夜市街才有着真正“海淘”的场面。2009年以后,因为沈家门建设的需要,夜市搬迁到了船厂路,此后的新街改成了步行街,就再也见不到那闹猛的景象了。
东横塘,也就是现在的东大街,旧时也有许多店铺,比较知名的有打铁铺、船灯店等。在东横塘的东头有一座碶门潭,往西则有东升桥,那里曾有一家“水龙会”,类似现在的消防组织。当时的消防器材只是一座椭圆形大水桶,由人力操作的杠杆式水泵。救火时,挑水夫就近取来水,不断倒进桶里,另两人或四人不停地左右推拉水泵的杠杆,然后水就射到失火处。它仿若喷水的龙,于是被叫作“水龙”,喷水头子被叫作“水龙头”,简称“龙头”。
要说中大街有个王万泰,这东横塘则有一个“周长茂”。“周长茂”是沈家门东横塘一带周家的堂号,是周家人开店、办实业的商号,同时也是沈家门周氏家族的代表性标志。周家先祖原先在宁波东钱湖帮人修船造船,以木工为业。后来看到沈家门更有发展前景,就带领全家老小,挑着一担大木工具及行李,从镇海摆渡到舟山,先落脚在定海北门,以修理船舶、打造小木船为主。之后搬到沈家门东横塘定居。那时东横塘,周围都是滩涂,很少有人家居住。立足之后,“周长茂”主要打造木帆渔船。其造船技术讲求曲直木料区别选用;斧、刨等工具灵活兼施;木料榫、搭对接因地制宜;钩子、穿钉、螺栓配套安排合理;油灰捻缝细致到位。船体细部如船尾、船头、船碧壳(甲板)等处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和手工技艺特点。“周长茂”造船技艺顶呱呱,但那毕竟已经久远了,如今人们说起来,更喜欢谈论周家出了一个名人。那就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老革命”周苏菲,还有周苏菲的丈夫马海德。马海德是从美国走出来参加中国革命的一名医生,两人在延安相识相爱,濡沫以共几十年。马海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致力于麻疯病研究和病人的医治,在他去世以后,周苏菲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两人几十年如一日,对救治中国麻疯病人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他们的事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
西横塘又叫西大街,旧时也是商铺林立。有一家林懋和面店,如今叫作巴哈面店,其主人林懋和,来自福建,其制作的夹心鱼丸,独树一帜,吸引了许多顾客。还有一家糕饼店,那里出了一名学徒,姓苗,很多年以后,他扶持自己的女儿创办了冠素堂。你现在吃到的观音饼、观音酥等纯素系列糕饼,就是这家冠素堂的产品。当然,说起西横塘,人们记忆更深的还是那“板屋剧场”。那是一座用板屋搭建起来的简易剧场,约有600多个座位。西横塘板屋剧场演出最多的自然也就是越剧。被称之为“越剧名花”的诸如范瑞娟、赵瑞花、施银花等人,都在这板屋剧场演出过。1936年施银花在此演出《刁刘氏游四门》,台下的一名观众叫刘化龙的,认为戏中的角色坍了刘家的台,气得把茶壶甩上台去,当场把施银花给吓着了,后来她就再也不敢到此唱戏了。
西横塘的附近,旧时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景点,名称“小西湖”。以“小西湖”冠之,也表现出过去人们对城市水系的一种特殊情感。那时在“小西湖”旁,住着缪姓、张姓以及曾姓三户人家。这张姓的主人,名叫张晓畊,是沈家门建镇之后的第一位镇长,是沈家门非常知名的乡贤,名气很大。他曾经去日本留过学,按过去的说法,是喝过“洋墨水”的。沈家门宫墩上的仁济医院,过去叫存济医院,因为地处山巅,病人难以行走,是他们张家父子主事,建造了一条石路,方便了病人。他们父子俩还集资扩建了医院,颇为当时人赞颂。张家的大宅十分精致,结构独特,风格精美,雕梁画栋,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有书香之气,张晓畊还在“小西湖”里养鱼,给“小西湖”平添了几分生气。如今“小西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被彻底填平,再也见不到了,说起来是非常可惜的。
“大街一直上”,就上到了面临大海的滨港路。这条街,如今称为“十里长街”,是沈家门看海的第一去处。沈家门夜排档,就在这里诞生,前后“生活”了有20多年。但在久远的过去,这条街的观赏性是非常次要的,它的强大功能是几十座道头、埠头的存在,使沈家门渔港真正地成为了一座“活水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