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作为我们最为熟识的水果之一,最初却并不是我国本土产物。据基因测序发现,现代西瓜的鼻祖生长在4000至6000多年前的埃及、苏丹一带。当时的野生西瓜与如今的西瓜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味道方面都相去甚远,果瓤呈白色不说,更是苦得令人无从下口。然而非洲的人们还是在它的身上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优点,即汁水丰富。这着实是一种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获取水分的重要方式。于是,非洲的人们先将富含水分的野生西瓜作为了喂养牲畜的饲料,又对其持续选种改良,逐渐降低了其葫芦素的合成概率,提升了带有甜味的番茄红素含量。最终,西瓜果瓤在当地人的努力下,演化出了红黄两色,并成为了怡口的水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作为葫芦科西瓜属植物的西瓜有着三个不同的亚种,如今我们经常食用的“8424”“黑美人”“安农二号”等品种都源自于其中带有甜味的“毛西瓜亚种”和“普通西瓜亚种”,而另外一种“黏籽西瓜亚种”则因为演化不佳,已被人们摒弃淘汰。
至于西瓜是在何时,又经何种途径传入我国的,史学界众说纷纭。不过不同说法当中也有一点共性,即西瓜必然是源于非洲地区,经过中东,再由西部地区传入中原腹地。这个传播过程相当漫长,甚至经历了数百年。
在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寒瓜”的水果。在南朝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里专门描写了浙江东部地区盛产的这种“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其瓜子曝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纵然这位名医点明“寒瓜”即“西瓜”,且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认为这两者是指同一种瓜类。但东汉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提到过这种瓜在没成熟时果肉发苦,这完全不符合西瓜的特性,显然“寒瓜”可能是一种类似西瓜的甜瓜。无独有偶,考古工作者曾在浙江、广西等地的同时期墓穴发掘出来的“西瓜籽”最后被证明并非西瓜籽,而极有可能是外形极为类似的“粉皮冬瓜籽”。因此,笔者大胆推测,在以讹传讹的情况下,“寒瓜”这个名称被自然而然地从某种甜瓜身上“移植”到了西瓜上,成为了它的代名词。当然,这种现象在古人在瓜果蔬菜以及江河海鲜的命名中并不少见。
西瓜真正出现在历史上源于后晋时任同州郃阳县令胡峤的一次“意外遭遇”。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至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胡峤被契丹人所俘,当了七年的俘虏。被俘期间,他在辽国上京附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见识并品尝到了西瓜。如此美味的水果令这个中原地区来的人喜不自持,如获至宝。由是,等到他返回中原后,在见闻录《陷虏记》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西瓜在契丹当地的种植情况:“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此外,他还提到自己悄悄带回了西瓜的种子:“峤于回纥得瓜种。”如此详实的记录,让宋代的欧阳修、明代的杨慎、清代的赵翼以及当代学者吴耕民都在自己著作中敲定了“西瓜的首次引种始于五代”这一说法。而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
内的一座大型壁画墓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西瓜图画,从而证实了胡峤的记载所说非虚。
继胡峤之后,另外一个引种西瓜的“功臣”即是江西籍官员洪皓。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洪皓奉命出使金国,这一去就是十五年,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才返回故土。滞金期间,洪皓与胡峤一样,特地留意这种异域产的瓜类。在他的记录当中,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意识到这种瓜果的诸多优点之后,即便返乡之路途中艰辛,一波三折,他依旧决定要引种培育,于是随身携带了一大批西瓜种子返回。他的努力没
有白费,这一次的西瓜引种是极其成功的。这种美味的瓜果以极快地速度在长江流域传播开来,更是在江浙地区广泛种植。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的江苏地方志《修毗陵志》提到当地种植了洪皓引种的西瓜:“近多此种,或刳其中,渍以蜜,经旬皆成汁,渴饮甚佳”。次年,施州郡(今湖南省恩施市)的郡守从江淮地区引入了“云头蝉儿瓜”“团西瓜”“细子儿”三种改良品种,加上宋人出使蒙古带回的另一品种,一齐试种培育,均获成功,激动之余立碑纪念,又在全郡范围内推广种植。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地区与周边政权的反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不同地域的文化不断交融。西瓜除了宋人引种外,随着女真和蒙元军队的南下,辐射至黄淮流域乃至广州地区。
然而直到元代,南方地区的西瓜依旧在口味和产量上亚于北方,元代的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的《农书》当中记载:“今南方江淮、闽浙间亦效种,比北方差小,味颇减尔。”彼时的江淮地区西瓜品种实际上也并不少,例如江苏地方志《镇江志》就有记载:“其形有圆有椭,子有红、黑、黄三种。剖之子稀而肌理若卷云者,名云头瓜,味尤甘。”而江西籍文学家赵善庆还在《西洋瓜》一诗中提到当时能见到的西瓜基本上都是黄瓤。
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在各地农人们持续培育改良下,诞生了三白瓜、三结义、喇嘛瓜(西洋枕)、北瓜、马铃瓜、雪练、橄榄瓜、西番莲、卫瓜、米子瓜、台湾瓜等一批质量上乘、威名遐迩的西瓜品种。江南地区另有产荐福瓜、蒋市瓜、牌楼市瓜以及秋生冬熟的阳溪瓜。当然,人们也热衷于引入外洋西瓜品种,例如水梨瓜、枕头西瓜等。从明代开始,随着栽培技术的成熟、种植规模的显著增加以及品种资源的日益丰富,我国开始稳居世
界西瓜种植及食用首位,一直保持至今。
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果树专家黄昌贤首次培育出了无籽西瓜。80年代,上海市原南汇区农业专家育种成功的第
24组良种广为传播繁育,这就是大名鼎鼎的“8424”。如今,我们舟山地区的西瓜主要即是这个品种。
舟山西瓜栽种发展
我们浙江地区真正成为西瓜的重要产区始于明代。据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如今的嘉兴平湖地区已有西瓜种植了。这么一算,距今也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不过,浙江地区向来以散农小规模种植为主,导致出现了面积小、品种少、产量低的不利局面。
上世纪中叶,浙江西瓜产业终于迎来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利好政策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施行充分调动了瓜农的积极性,与之而来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促使该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据统计,1999年,浙江地区的西瓜种植面积为5.75万公顷,在2007年则提高到了9.53万公顷,产量更是达到302.7万吨。此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渐回落,自2014年开始稳定在7万公顷左右,总产量也稳定在200万吨左右。笔者查到的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地区的西瓜总产量达203.6万吨,依旧稳居全国前十。
2021年,我们舟山地区的春季西瓜种植总面积达1000多公顷,品种主要为“8424”,年产量在3万吨左右。当然,除了“8424”以外,我们舟山地区还有“姬新月”“天露小佳黄”“天露小彩虹”“拿比特”“浙蜜10号”以及市农科院自主选育“舟节1号”“舟节2号”等诸多品种。目前,作为普陀区的西瓜主产区,朱家尖现有120公顷的种植面积,种植户达80余户,年产量达到了4500吨左右。
近日,笔者走访了朱家尖东篱家庭农场,据该农场负责人方加省介绍,其采用“大棚+地膜”的培育模式,种植了将近70亩的“8424”,另种植有10多个大棚的新品种黄皮西瓜将于6月中旬上市。而芦花的西瓜种植户王通明目前种植有25个大棚的“8424”,据他介绍,其大棚种植的“8424”瓜苗全部采用嫁接方法,所用的砧木主要有葫芦和南瓜两种,源于这两种砧木的抗病性和对于本地土壤的适应性最强。现今普陀区内的“8424”种植普遍也都是采用该种模式。这批瓜苗都是他在今年2月份栽种的,栽种完成后一个月左右基本开花,再以人工方式帮助雌雄双花授粉坐果,预估在5月中旬就能完全成熟上市。
初至立夏,商场超市及水果店主要售卖的还是来自于海南地区的麒麟瓜、江苏的特小凤西瓜等,当然也有东港的禧果水果店以及沈家门
同济路上的水果店有销售为数不多的包括本地产的“8424”。笔者从多家水果店的负责人处了解到,作为本地西瓜代表的“8424”全面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
古人眼里的“美味第一瓜”
明代官员王世懋曾将西瓜誉为“瓜中第一美味”。不止于此,从古至今,称颂西瓜滋味绝美的诗句文章不胜枚举。南宋诗人范成大描绘西瓜为“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评价其“味淡而多液”,恨不能连吃上“一百筒”,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老饕。同时代的诗人顾逢将西瓜比喻为“天然碧玉团”,还细致描绘了其清爽口感:“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清敌炎威退,凉生酒量宽。东门无此种,雪片簇冰盘。”明代的官员杨慎也将西瓜形容为易碎的“玉露团”:“铅华浮沁凉波湿。翠盘分处鸾羞涩。座上水晶寒。天边玉露团。琼珠容易碎。红子纷纷坠。屈指又西风。霞藤卧晚丛。”
元代诗人周权对黄瓤的西瓜不吝溢美之词:“碧壶深贮白沆瀣,霜刃冻割黄水晶。”而明代文学家瞿佑专门描绘了我们如今熟知的红瓤瓜:“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清初词人陈维崧也有类似词句:“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
南宋官员文天祥认为食用西瓜瓜瓤有生津润喉的效用:“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宋末元初的诗论家方回想法也极为类似:“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焉得大冰盘,沾丐及此徒。”清代官员纪昀用寥寥数语,同样道出了西瓜为消暑利器:“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
明代官员李东阳认为将西瓜用水洗净,再用刀斜切,食用的同时更加赏心悦目:“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明末散文家张岱在其散文《陶庵梦忆》记录将西瓜浸泡在冰凉的井水中,到了夜晚再剖开食用,“寒栗逼人”,可以消暑,这种方法也一直流传至今。
花样繁多的食用方式
国人食用西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直接剖开生食外,皮与瓤或加工熟食或腌渍成菜,瓜籽也可以炒制成为休闲小零食。民国时期的《清稗类钞》记载了西瓜烹煮猪肉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是“沥西瓜之汁以代水”炖猪肉,另一种是将猪肉放入掏空的西瓜内部炖煮,再注入酒酱,“味腴而清”。后面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清蒸嫩鸡、老鸭。上述的这几种做法一般被统称为“西瓜盅”。“西瓜盅”曾作为清代宫闱的夏令明馔,因其味道清醇鲜美,所以颇受青睐。
而民国时期,西瓜瓜瓤还被人们切成厚片,“蘸以鸡蛋面粉之糊,入滚油中炸之”,稍炸一会儿取出蘸白糖食用,味道竟是“骨酥无比”。而本来应该作为“弃物”的西瓜皮,去表面青皮,切成小块,加上蘑菇、香蕈、水、食盐与火腿肉,一同煨煮两三个小时再取出,“味鲜而甘”。除了这些蒸煮方式外,宋代至明代,江南地区的人们还喜欢将蜂蜜拌入西瓜瓤,这种甜上加甜的方式不仅不腻,还甘美非常。作为盛产西瓜的主要区域,河南河北地区的人们甚至将西瓜作为酿酒的原料。另据清代的饮食专著《醒园录》和广东地区的地方志书记载,人们还将西瓜制成西瓜糕、西瓜膏和西瓜酱菜等等。
当然,自西瓜传入中原以来,人们不曾放过西瓜瓜籽,研究出了曝干炒制、剥壳取仁的取食方法,这也成就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已有西瓜瓜籽的记载来看,人们食用西瓜瓜籽的历史远远早于葵花籽、南瓜籽。
营养成分和食用禁忌
西瓜瓜瓤富含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和蔗糖、蛋白氨基酸以及微量的无机盐,能够降低血脂,软化血管,调节血压,更能消除肾脏炎症,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增加肾炎患者的营养。其所含的大量水分,可以清热解暑、排毒利尿。膳食纤维还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对预防便秘也极有效果。新鲜的西瓜汁和西瓜皮可以帮助人们增加皮肤弹性,促人年轻化。就连西瓜籽也有止血效果。
此外,如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说,人们出现“宿酲未解”时,食用西瓜有“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的快感,久醉不醒的症状会即刻缓解。看来西瓜也是有解酒功效的。
不过,西瓜纵然全身是宝,但食用时也要注意。普陀医院消化科副主任郑优优特别提醒:西瓜性寒,含糖量高,水分多,不宜多食。饭前及饭后更不宜食用西瓜,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要食用新鲜且成熟的西瓜。食用剖开时间过久、瓜瓤变质的西瓜容易导致胃肠道感染。平时尽量少食用冰西瓜,其对胃刺激大,容易引起胃肠不适。有蛀牙、牙敏感者也不宜食用冰西瓜。糖尿病人、肾功能不全者、产妇以及有口腔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等问题者更要少食用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