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不仅是人们筵席上的佳肴,其所含营养也是丰富:螺肉中含有谷氨酸、肌苷酸、半胱氨酸等多种鲜味物质,钙元素超过牛羊猪等家畜肉质的10余倍,而磷、铁和维生素更是超过鸡鸭鹅等家禽。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更是人们补充能量且不会长胖的天然保健品。
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记载螺肉“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因风因燥因火者,服用见效甚速”,且有“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效用。晋代《肘后方》、明代《《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还记载了江浙一带收集年久色白的“白螺蛳壳”,洗净晒干,可以作为一味中药药材,有化痰、散结、止痛、敛疮的功效,主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等病症。
清代乾隆年间的钱塘儒医赵学敏发现自己每到晚上咽干舌枯,服用了麦冬等生津降火药仍不见效,最后在食用螺蛳肉后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这个疑难,欣喜之余记录螺蛳肉有“生津液,养脾阴之力大也,补肝肾益精髓,而并及耳目也”。而明代才子祝枝山曾给排便不利的孩童开过一剂颇有趣味的处方:“尖尖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圆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这即是螺蛳肉可以消解便秘。
当代江苏籍小说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说:“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这其中提到螺肉明目去涩、清火祛浊的功效与我们舟山民谚里“吃了清明螺,眼睛会发亮”的说法不谋而合。
螺蛳肉好吃归好吃,食用风险并不低。普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郑优优特别提醒:螺蛳一般生长在浅水泥泞当中,容易感染寄生虫,因此要清洗干净,彻底煮熟煮透才可食用。尽量选择正规商铺购买,不要食用来路不明的螺蛳。一餐当中切忌食用太多,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腹泻、诱发痛风等,长期食用可能诱发泌尿系结石,出现不适症状务必及时就诊。不建议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