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古人们食用螺蛳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作为老饕的宋代诗人曾巩在嘉兴南湖游览时,将螺蛳与春笋一起爆炒:“断瓶取酒饮如水,盘中白笋兼青螺”,两种时令食物相互激发鲜味,想来都令人垂涎三尺。

元代的无锡籍画家倪瓒在食用螺蛳方面更是“行家”,在他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录了他对烹饪螺蛳的意见:“敲去壳取净肉洗,不用浆,以小薄刀卷批如敷梨子法,或片批,用鸡汁略爨”“取大者敲取头,不要见水,用沙糖浓拌淹饭,顷洗净,或批,用葱椒酒淹少时。清鸡元汁爨供。或生用盐酒入莳萝浸三五日,清醋供。夏不可食。”如此精致讲究,不可谓不绝。因此清代美食著作《调鼎集》收录了类似做法:“除去尖,撒上盐沤之,炝熟后切成片,壳内汁用猪油、花椒及佐料收贮之。”

明代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还记录了螺肉“酒烹糟煮食之”的做法。清代的云南地方志《滇海虞衡志》则描绘了当时云南地区的人们用“姜米、秋油调”的方式烹饪螺蛳,随即激烈争抢、一扫而空的有趣场景。此外,《随园食单补证》记录徽州地区人们将螺肉挑出来晒干,这样便于储藏,更方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而螺肉干与宋代《梦梁录》记载的夜市上做法类似,都是煲作羹汤。

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如今主要食用的是一种学名为“方形环棱螺(又名方田螺)”的螺蛳,也是人们常说的“本地螺蛳”,其外壳表面不如中华圆田螺光滑,有许多螺旋形的肋纹,呈绿褐色或黄褐色。壳口呈宽卵圆形,上方有一锐角,周缘完整,脐孔不明显。螺肉外面附着的角质薄片被称为“厣”。与田螺不同的是,方形环棱螺只产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部分地区。

舟山地区的人们是极为擅长烹饪螺蛳的:细闻螺蛳是否有异味,筛选黄中带绿且外形匀称的,在清水里滴上一些植物油帮助其吐出泥沙。养上一夜后,将其外壳顶部剪去,不过“螺蛳好吃尾难剪”,剪口大漏风可能会吮不出螺肉,而剪口小又塞气,有可能吮不动螺肉,所以剪螺全凭经验。最后,搓洗螺蛳,待到它外表光亮干净,便可入锅。

将螺蛳与葱、姜、八角、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从而烹饪出的乌光锃亮、香烫热辣的酱爆螺蛳一般都是我们舟山地区人们的首选做法,除此之外,清烹、辣炒做法也见诸于本地餐馆。当然还可以焯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只是后者需要花费些功夫。

至于嘬螺蛳这个古人看来的“粗鄙行径”,笔者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且分外具有烟火气。聚上三五好友,嬉笑打闹间,一起比赛着嘬螺蛳的速度,着实令人觉得欢愉至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其所著的《至味在人间》一书中更是形象又有意境地描绘了同桌女同行“嘬螺蛳”的画面,直接否定了古人的粗鄙之说:伸出纤纤玉手,用前三个指头拈住一颗螺蛳,轻轻靠近唇边,两颊微微一颤,指尖便只剩下一只空壳。整个过程就像打了一个飞吻,轻佻又不失优雅。

2023-04-24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3598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