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丽佳 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逸麟 通讯员 樊亮)近期,东港街道南岙社区赵家岙自然村北侧的一处农田边新增一景观:由核酸小屋改装成的农具房,外墙画上蓝天白云及各种农作元素。同时,小屋内摆放各类耕作用具,配上防盗门提升安全性。这是东港街道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中,对田间私搭乱建进行拆除整改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在为村民带去方便的同时提升了农田“颜值”,在田野上增加了一道靓丽风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装后的核酸小屋,原先的一面玻璃墙被厚实的板材覆盖,小屋外墙进行了彩绘,小屋内面积约4平方米,实用又美观。南岙村农户张亚女看着装好的小屋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说:“这个新房子可摆放各类耕作用具,好足嘞。政府为阿拉办好事,阿拉也约定好,以后田里不再乱堆东西了。”
“农户在田里搭建棚屋属于违建,既不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经常整治经常反复,是农村环境卫生的老问题了。”东港街道渔农业渔农村管理办公室主任胡耀军说,“这次我们总共改装了街道里闲置的9个核酸小屋,给农民们做农具房,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私搭乱建问题。”
农户的土地有大有小,小屋资源该如何分配?胡耀军告诉记者,小面积农户农具相对较少,一般3~4户共用一个小屋,面积在4平方米左右。单户土地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大种植户则一事一议,单独新建一座大农具房,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
“据初步排摸,目前辖区内需要新建12个小屋、6个大农具房,除已改装好的9个核酸小屋外,我们还订购了几个整装小屋,大农具房的建设也将马上开始。”胡耀军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港街道每年投入20余万元,为一项项农田设施“鸟枪换炮”。农民用竹竿搭建丝瓜棚,既不耐用也不美观观,去年开始,东港街道统一订购塑钢铁管,为农民免费搭建了100多个塑钢丝瓜棚;在田垄上插竹竿系彩布是民间传统的驱鸟办法,但有的挂“红旗”,有的挂“蓝旗”,田间就升起“万国旗”。为此,东港街道购买200余个电子驱鸟器,免费供农民使用。通过一系列服务举措的落地,全面提升农田环境品质,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