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珍当中的翘楚,春笋不仅在味道上首屈一指,营养更是丰富。唐代李勣编撰的《本草》认为春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清代中医学者、本草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也认为食用春笋“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并且可以清化热痰。
现代医学表明春笋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纤维素含量很高,经常食用有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的效用。
春笋虽然味道鲜美,但直接生吃却会给人带来“涩”这种不适的味觉体验,主要是源于竹笋含有草酸,因此在烹饪前焯水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此外,生竹笋含有生氰糖苷类物质和名为紫杉氰糖苷的成分,这些氰化物在糖苷酶和胃酸的作用下,会生成具有潜在毒性的氢氰酸,因此熟食竹笋最为安全。
普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郑优优也特别提醒,春笋粗纤维含量比较高,在食用时一定要注意将纤维化的根部或者皮削掉,焯水后再行烹饪。否则粗纤维极其容易刺激胃肠道,甚至划破黏膜,从而引发急性消化道出血。过量食用也可能引起腹胀。不建议有食管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局部狭窄等疾病的病人食用春笋。如食用春笋后出现腹部不适或黑便、血便、呕血等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