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海
民间有句谚语“三月三,黄螺爬上滩”。每年到了阳春三月,是生活在海岛,尤其是生活在海滩边的人们捡拾海螺的大好时光。只要人手脚勤快,就能“螺香生嘴边”。
六横台门港对面的悬水小岛——悬山岛,是捡拾海螺的好地方。每每到了三月,六横本岛的人们三五成群地拿着篮、袋或桶,结伴从台门码头乘坐悬山渡轮去悬山小岛,然后在小岛四周的海边礁石上捡拾海螺。
悬山岛虽小,但是四周海滩宽广,大大小小礁石星罗棋布,并且奇形怪状,有些嶙峋,有些平滑,有些光泽,也有些礁石长起了毛茸茸的苔藓,再则海水清澈,而且潮涨潮落是活水,于是,礁石缝隙成了生长各种海螺的温床。
悬山小岛的四周海滩海螺种类众多,有黄螺、马蹄螺、芝麻螺、辣螺、香螺、长柄螺、扇嘴螺、花纹螺、无蒂螺等等。不同的海螺,形体不一,各具特色。譬如说,马蹄螺、辣螺、黄螺等均呈螺旋状,芝麻螺的外壳一点一点如撒着芝麻,马蹄螺的外表形状像马的蹄子。这些各种各样的海螺身披硬壳,不受任何外来干扰,自由自在依赖着海水潮汐提供的养分,在礁石上或在礁石缝隙间繁衍生息。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生产队当社员时,趁农闲,曾经跟随同村的堂叔去悬山小岛捡拾海螺。太阳还没有露脸,我与堂叔就步行到台门码头,乘第一班悬山渡船(木帆船,需要摇橹)去悬山岛,我们打算傍晚回来。渡船上也有台门的三四个人去悬山捡拾海螺的。其中一位年长的说,悬山岛四周的海滩上海螺很多,但是潮急浪高需要注意。
由于顺风顺水,悬山渡船行驶大半钟头后,平稳地停泊在马跳头的船埠头,马跳头是悬山岛中心。捡拾海螺的人们都赤着脚各自走向了海滩,我紧跟着堂叔,不敢独自行动,原因是我第一次来到悬山岛,对那里的环境感到陌生,特别是对海滩的环境不熟悉,只好乖乖地跟在堂叔后面,同时堂叔严肃地关照我,绝对不能走到有海水的礁石去拾螺。
我一边拾着,一边觉得奇怪,许许多多的海螺喜欢爬在礁石的缝隙里,是它们喜欢栖居在那里,还是为了躲避被人们捕捉呢?我用手指勾,缝隙小,手指大,怎么也勾不出来,有些螺嵌在礁石缝隙里一动不动,我发现一些拾螺老手,手里拿着一根铁钩子,往缝隙勾,一勾一颗螺,一勾一颗螺,一条缝隙就勾出一堆螺来,多数是芝麻螺和马蹄螺。绝大多数海螺是叮在礁石上,只要伸手就可拾取,但由于有些海螺的外壳与礁石颜色相似,你一不留神就被其蒙蔽过关了。翻动石块也可以拾取海螺,有的海螺躲藏在石头下面,将搁在上面的石块翻开,一下子它们就成了囊中之物了。
拾海螺也不轻松,长时间猫着腰,两只眼睛要放亮一点,可谓目不转睛,脚步勤快,手要灵活。实在是觉得太累呀,瞧瞧竹篮里的海螺有两大碗了,回到家里去也可以对得起父母亲了。于是,我就坐在礁石上,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吧。望着悬山小岛,小岛四周是悬崖绝壁,不易攀登,岛上高耸的铜锣甩村依稀可见。海滩上大大小小礁石在春天的阳光下泛着光亮。前面是一片东海大洋,碧蓝碧蓝的海水荡漾在海滩,同时发出沙啦啦的波涛声,撞击在礁石上,飞溅起白色的浪花……
日头偏西边了,堂叔站在一块大礁石上,招着手向我打招呼,叫我过去吃东西。堂叔带来了番薯粉做的“老鼠团”,他递给我两个,“抵抵饥”。
吃完老鼠团,堂叔从篮中拿出两只大黄螺,给我观赏,带壳大约有半公斤重,我很羡慕堂叔的运气,堂叔慷慨地送我一只。
我问堂叔这么大的海螺怎么吃呢?堂叔说,先将水烧开,然后把螺放入开水里,过一会儿把螺从开水中捞起,用一枚大针把螺肉从螺壳中挑出来,再将螺肉切成片,炒着吃,也可以做成螺肉笋丝汤或者羹,味道非常鲜美。大螺壳别丢掉,还可以做成工艺品。
在回家的船上,堂叔还讲述了一些海螺的吃法。悬山岛捡拾起的海螺,肉质鲜美清香。各种螺有各种味道:香螺的肉有一股醇香,肉质硬韧富有弹性;辣螺的肉则又辣又香,吃在口中香生嘴边,辣在舌尖,耐人寻味。
过去年代,岛上民众对螺的吃法很简单,没有什么讲究。在螺壳尾部破个口,放在碗中加点盐,烧饭时蒸熟后用嘴吮吸或者用一枚针挑肉食之,也有直接在锅中煮汤或者炒着吃,当作“下饭”。
现在,岛上民众改变了往日的吃法,加工制作成螺肉产品进行销售。有将辣螺做成纯辣螺肉,香螺制作成纯香螺肉。还有醉螺肉、冻螺肉、五香螺肉……成为宾馆酒店餐桌上佳肴和旅游者的美食。
阳春三月去悬山小岛,除了游览,遇上落潮,还可以下海滩捡拾海螺,说不定能带上一些,享受一下口福,螺香生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