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杰
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上坟与我而言却不是件愁事。
清明第一天,我们去上坟,春月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赏花摘豆,不亦乐乎。到了坟上,大家息足,春月伯装祭,祭品装好,点上香烛,我们依次跪拜,拜好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棕子和麻糍。我拔了蚕豆梗来做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扎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装在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在笛孔,口吹豌豆梗,发出来的声音,竟也悠扬动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干了,吹不响了。
在我们祭扫的墓地附近有个“娘娘庵”,在我们扫墓的过程中庵里的尼姑来问讯,还送给我们几捆春笋,我们致谢后,到她们庵里去玩,看见那里的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但是那里的空气特别新鲜,我们的心情特别舒畅。
清明那天,我们还要去上“众家坟”,就是去上同族的公共祖坟,坟共有五、六处之多,须花上整整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支(祭田就是“众家田”)祖宗们很有心计,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祖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就由谁家收租,因此大家都高兴作主,而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外玩上一天。
上“众家坟”是有严格的程序和规格的:先把坟地的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八仙桌放置墓地中央,四边摆好四条长凳,再将一碗碗鱼肉菜蔬和一盆盆瓜果糕饼摆上桌,桌前点上三柱香,香的两边点上一对红烛。祭祀开始,禁止大声喧哗,禁止随意走动,然后由主持人侍奉在侧,往桌上的酒盅斟酒,酒过三巡,添饭一碗,接着全家按长幼依次在桌前跪拜,说出各自的诉求。
对于孩子们来说,上“众家坟”那天,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每到一座坟上除了对祖宗的一桌祭品外,必定还有一只小篮,篮内装有小鱼小肉香烛和鸡蛋,这是给“守墓地”的土地公公吃的。孩子们中,谁先向墓地的土地公公叩头,谁就能抢得鸡蛋,有一次,我是鸡蛋的抢得者,我捞起鸡蛋就吃,这个鸡蛋比我平时吃的鸡蛋要好吃得多!
上了一天坟回来,晚上吃上坟酒。酒席有五桌之多,因为出嫁的姑娘也来吃,吃酒时,长辈总要训斥小辈,被训斥的内容,主要是勤俭节约不足,挥霍浪费有余,搬弄是非,影响家庭和谐,还有上坟不到,吃酒必到等等。
我记得有人写过一首诗:“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理上坟事,五日前头作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