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盈昌
“一年一度雨清明,大地处处闻悲声。守候亲人不忍去,一缕青烟慢升腾。”清明节前夕,在整理照片过程中,看到105周岁老寿星李纪林组照时,又回想起采访时的点点滴滴。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105周岁的李纪林老寿星于2021年12月20日仙逝。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老寿星的一生是平淡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
“活百岁松钦鹤羡,数一生苦尽甜来。”老人独居在沈家门街道平阳浦社区(村)一间不太宽敞的房子里,虽然家具不多,却整理得有条不紊。门窗对着大马路,进门是饭桌,桌边有冰箱、衣橱,里角是张床。虽然是冬天,蚊帐还挂着,说是为了防灰尘。
定沈线从老人家门口经过,号称平阳浦“南京路”的公路,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景象给老人带来欢乐,同时也给老人带来不安全因素。然而,老人已过惯热热闹闹生活,连午睡也不觉得吵,习惯成自然。“我住在这里,熟悉的过路人都会与我打招呼,邻居进来坐坐聊聊天,这里很热闹。”
2021年8月24日,笔者再次采访,看到老人鹤发童颜,眼睛不花,耳朵没聋,思维清晰,记忆力好;腰背没驼,手脚勤快,动作敏捷,精神健旺,老而强健,与笔者握手时,手心热烘烘的,且有力气。
老人每天傍晚5点钟就寝,清早5点钟起床,养成雷打不动的起居习惯。
问他每天怎样锻炼身体时,老人说,前几年以走路为主,近来,怕汽车撞着,就不在马路上走远路了。
前几年,老人有时在隔壁房间同大伙搓搓“一分两分”小麻将。牌友说他“麻将搓得嘞嘞响”。而老人虚心地对笔者说:“现在搓麻将次数也减少了许多,不像以前天天搓了。”
老人一生没生过什么大毛病,很少打针吃药,更没进医院住院。问他血压、血糖情况,老年说,都没问题。
老人每日中餐和晚餐由居家养老食堂送来,不用自己烧饭买菜,过上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打开保暖饭盒一看,有热气腾腾的三盒小菜一盒白米饭。餐桌上,还有子女送来的红烧带鱼、梅鱼和用豆制品烧煮的“下饭”。老人风趣地说,“介多下饭餐餐吃不光,‘卖掉’(老人说倒掉为卖掉)怕罪过,剩下饭由他们(子女)处理。”为此,饭桌上下饭天天换新鲜。
老人与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住得近,与另一个女儿也在同一个区域。儿子和媳妇、女儿和女婿一天几次上门来看他,搓麻将时帮他做搭子,长期“泡”在一起。孙辈们也常上门孝敬。可谓是“青山不老,百岁寿星福泽厚;绿水长流,子孙满堂绵继远。”
老人满100周岁时,开始领取政府高龄补贴500元/月,每年重阳有5000元的慰问金。上一次采访时,老人笑咪咪地对笔者说:“每月拿政府500元长寿津贴,实在有点难为情。”字里行间表露出老人感恩心态。
每逢佳节,市、区、街道领导上门慰问,社区干部更是“一天十八趟”见面打招呼。
旧社会,受三座大山压迫和剥削,老人过着牛马不如生活。解放前,他在一家冰厂里干苦活。挑冰苦啊!冬天天冷,水田结着冰,冰厂把天然冰收集起来,卖给抲鱼船,赚现钞票。
天寒地冻才有冰,有冰就得早起,太阳出来,冰化了,岂不白搭。要把水田里冰挑到冰窖里,走的是湿路——脚踏在冰水里,下身湿透了,脚像刀割一样疼。三担挑过,上身开始冒热气。不一会,全身湿漉漉的,像只落汤鸡——上身是汗水浸透的,下身是冰水弄湿的。如此高劳动强度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好比“出牛力,吃猪食”。
更让他刻骨铭心的是,1944年农历正月十八,侵华日军在沈家门平阳浦板桥头遭到游击队袭击之后,狗急跳墙,很快实施报复行动。
连忙从定海、沈家门等地调集120余名侵华日军,六辆大卡车分东西二路包围平阳浦板桥头周围李家、夏家。放火烧掉200多间房屋,造成数百群众无家可归,流离失所。
李纪林家的4间平屋也燃起熊熊烈火,“快,里面有孩子!” 李纪林冲进卧室,一脚踢开房门,从床上抱起3岁的儿子往外冲。
“介坏‘东洋人’哟,把阿拉屋烧塌了,粮食烧成炭,今后阿拉生活怎样过呀?”晕头转向的李纪林一下子被母亲的号淘大哭惊醒,突然清醒过来,第二次冲进屋内,与伙伴一起奋不顾身跳进火海,抢出4箩稻谷、2箩蕃薯干。
“东洋人抲人了,快逃呀!” 无家可归的群众哭声连天,听到抲人声逃的逃,藏的藏。“阿林,快逃到侬姨娘家里去!”李纪林母亲边逃边叫儿子快跑……
冷不防,李纪林母亲被侵华日军拦住,要她说出游击队下落。母亲一问三不知,就被毒打。李纪林急中生智,绕过鬼子兵,迅速逃进平阳下张家姨娘家,隐藏起来,终于逃过一劫。
没能逃脱鬼子魔掌的近100名村民,被赶到板桥上跪着,其中有4名村民无辜被枪杀。
回忆苦难往事,老人牙齿咬得格格响,在老人心底里仍埋藏着仇恨。
让老人值得自豪的是,曾为抗日游击队担(送)过饭。
游击队伏击前夜,为了不暴露目标,挑选老实可靠的李纪林送饭。每餐就餐前,李纪林从平阳下张家挑来热气腾腾的饭菜,供游击队员用餐。游击队员吃饱睡好了,有足够精力投入战斗……伏击结束,游击队除烧毁日军一辆吉普车外,还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文件。这次伏击,也有李纪林的一份功劳。
“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