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食用蛏子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宋代典籍当中。不过依据现今的考古成果,古人食蛏可追溯到4000至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其中作为浙江良渚遗址群南缘且发现大量漆木器的卞家山遗址,出土了大量蛏子等软体贝类残骸,直接证明了生活在浙江先民很早就发现了蛏子可以食用且味道鲜美,适合补充能量。
1958年,考古专家在杭州发掘出土的西汉时期墓葬中,见到了装满蛏肉的陶罐,这次惊人发现是古人喜食蛏肉的又一大力证。
南宋时期的官员罗濬等人编撰的《宝庆四明志》将蛏子这种贝类描述为“生海泥中,长二三寸,如大拇指。其肉甚肥,壳不足以容之,口常开不闭”,可谓形象生动,字字珠玑。
然而笔者翻阅当时记录诸如《梦梁录》《西湖老人繁盛录》等临安城人文风貌的笔记时,却难觅蛏子这种贝类的踪迹。可以推断或是因为运输保鲜问题,或是内陆城市生活的人们认知缺失,所以导致其在餐桌上不够普及。
当然,从浙东区域的其他地方志里还是能看到它的踪迹,例如离我们舟山群岛较近的宁海县,就有同时期文人储国秀所写《宁海县赋》提到了蛏子。更有当地文人胡融记录了沿海居民从滩涂上采来的蛏子,一部分留下食用,另外一部分售卖给“他郡”。在南宋时期与宁海一道同属于两浙东路庆元府的舟山群岛兴许也是这般情况。
人们熟知且大量食用蛏子是在明清时期,蛏子的身影更是见诸于多部典籍和诗作。
清代乾隆年间,舟山籍文人陈庆槐在诗作《舟山竹枝词》中列举了蛏子、面条鱼(也叫银鱼)、墨鱼、鲎、虾米、螺等六种当时人们经常食用的海鲜。其中还提到了“蛏田”,即养殖蛏子的滩涂田地。
我们普陀域内养殖蛏子的记录曾出现在民国年间的《定海县志》上:“人工所殖产顺母涂(朱家尖顺母涂),四五月最肥可采”。按照成书时期至今可以推算得出,本地养殖历史达百年以上。
至于蛏子的养殖方法,古人们也是不吝笔墨。
明代万历年间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详细记录了沿海居民养殖蛏子的过程:“耘海泥若田亩,然夹杂咸淡水,乃湿生。如苗移种之他处乃大,长二三寸,壳苍白,头有两巾出壳外”。清代道光年间的水利学家郭柏苍也有类似记录:“移种他荡,或分入蛏埕、蛏田,三昼夜,即各立门户,竖而饮露,寝而饮泥。潮至,两巾上仰。无后窍,故易大。”还有民国徐珂所著的《清稗类钞》记载为:“滨海种蛏,有蛏田,亦曰蛏埕。盖蛏产卵期在春冬间,孵化后,常随海潮飘至他处,聚于浅海之岸,稍长,即须移植,故种蛏者常买蛏苗于他岸也。”
结合三个时期的记录,我们可以总结得出:蛏苗孵化后需要移植到其他的蛏田(也叫蛏埕、蛏荡)才能长到二到三寸长,而且最好是咸淡水交汇处,因为那里饵料丰富,有益于其生长。
在蛏田里下蛏苗的最好时节,古人也有诗句阐明:“沙蜻四寸尾掉黄,风味由来压邵洋。麦穗花开三月半,美人种子市蛏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