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莞女
“在支教中,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同事的好评及受援学校的肯定,对我来说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这是我人生历程中最不平凡的一页。”日前,结束4个月支教生涯的六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虞恩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去年9月,虞恩军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的号召,从普陀来到四川达州万源支教。4个月来的支教体验,让他对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和认知。
立足教学 跨“界”顶岗
虞恩军任教的学校是四川达州万源的河西学校。去年11月中旬,河西学校安排他担任八(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里的孩子天真活泼、率性好动,班级人数又多。”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老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摆在虞恩军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授课期间,他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构建快乐语文课堂。抓晨读听写,重学法指导,夯实语文基础……在他的倾心付出下,学生基础知识一点点筑牢,成绩也一点点提高。
由于专业教师紧缺,除了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虞恩军迎来第二道难题——“跨界”顶岗,即担任河西学校七年级(3)班、(4)班的《音乐》教师,以及八年级(1)班、(5)班的《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接到课程任务时,心中十分矛盾,毕竟这两门课我从未涉及过。”虞恩军坦言,为了上好这两门课,他每天利用下班时间给自己先“补课”。充分的备课研课,也让虞恩军的课堂教学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除了教学工作,虞恩军还先后参与了学校社团、教研、管理等工作,协助教务处做好教学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升教务处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无论从事哪项工作,虞恩军都坚持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善补位”。
倾情分享 师徒结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虞恩军明白,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任务远远不够,要尽最大能努力去帮助其他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于是,他利用各类教研活动时机,通过听课上课、评课交流、校际协作、互动学习等形式,与当地学科教师探讨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普陀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带到河西学校。
支教期间,虞恩军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河西学校指定一名青年实习教师作为他的“徒弟”。“师傅”用心教,“徒弟”努力学,一段时间下来,“徒弟的业务能力明显提高,为今后走上教学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分享教育管理理念、全方位开展教育对口帮扶……虞恩军的努力付出,有效推动了当地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东西部教育协作共同发展作出了绵薄之力。
真情帮扶 情暖河西
在为河西学校带去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虞恩军更用爱心和智慧温暖、帮扶山区里的孩子。
支教期间,考虑到河西学校受教学场地和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有些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虞恩军协同几位支教老师,联系普陀相关学校,解决了河西学校的部分教学设备短缺等问题。同时还深入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并以个人名义资助河西学校2名学生一直到小学毕业。“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关心关爱山区的留守儿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虞恩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