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30年,沈家门夜排档的“ ”华光(二)

十里长街风光闲 海光山色凝望眼

沈家门渔港现在已经成为十里休闲港了。探其原因,一个是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舟山渔场资源衰退,到沈家门的外地渔船,尤其是福建渔船大幅度减少;另一个则是普陀山、朱家尖、桃花金三角旅游的兴起,沈家门作为金三角旅游的中心枢纽,是必经之地,发展休闲港也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自1973年以来,沈家门多次进行港道疏浚和港口建设,这也为沈家门成为十里休闲港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作为沈家门十里休闲港的主干道滨港路,2009年再次扩建。人行道在不同的路段,有的铺的是石板,有的却是木条,让人在行走的时候或肆无忌惮地迈开大步,或又小心翼翼碎步而行。也许设计者要的就是这种七上八下的感觉?隔一段会有一个花坛,有些种着花,有些则是盆树、棕榈之类的。自然,石椅也是必不可少的,走累了,当然可以歇歇,面对着大海,做几下深呼吸。不时地,会有几个手上拿着相机的游客,把停泊海上的渔船摄入镜头中。偶尔,海上也会盘旋着几只白色的海鸥,也会有硕大的风筝从行人的头顶越过,一溜烟地飞向蔚蓝的天空。

到了夜晚, 马路的这边霓虹耀金,海上则渔火点点,有几艘游船在海上泊着,光亮堂堂。港对面的鲁家峙山腰上全亮了彩灯,并不朗照,有些儿昏昏暗暗,却也恰到好处地把山上的树木染成了银光一片,山顶灯塔上的探照灯则在夜空下挥来舞去的。

这个时候从西向东行,人行道上灯火通明,人流如织,一群群身着统一装束的上了年纪的妇女更是不知疲倦地健着身。一边的角落有录音机放着音乐,有激烈的,也有柔和的,有时还会来段新疆民歌,当你行走的时候,一路不同的方队,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难免会有恍恍然不知人生几何的梦幻感觉,而她们随歌起舞,旁若无人。间或有外国旅客走过,大概也颇有些叹为观止了,手中的相机就是一阵啪哩啪啦地响。

在原先被称为外道头的地方,海上泊着几艘古帆船,船船都是红灯笼,夜晚的时候红通通的光,落在海面上,颤微微地摇着。有一艘还有大屏幕液晶电视,时不时的,也放上几段歌舞。不远处也有几艘小舢板相互靠着,静静地望着橙黄的夜排档里歌舞升平的景象。岸边不远处,有一家“普陀故事”系列旅游商品专卖店,玻璃柜架上摆放的鱼娃惹得几个孩子在里面恋恋不舍,流连不去。

如果你是喜欢独处的人,大可以站在沿岸的护栏边,静静地一个人看海。身后的一片喧闹,就在你面对幽深宁静的大海的那一瞬间,已经被你的后背远远地隔开,不再泛起一丝涟漪了。

民间走出夜排档 共同富裕不是梦

夜排档不是新生事物,它是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普陀各岛,地处舟山渔场,自古以来,鱼类资源就是非常丰富的。一年四季,渔汛不断。抓了大小黄鱼抓墨鱼,抓了墨鱼抓带鱼,还有鳗鱼、鲳鱼、螃蟹、虾等等。沈家门作为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鱼在沈家门人的菜桌上,那是家常便饭。到了夏天夜晚的时候,大家喜欢在屋外吃夜宵,摆上一张桌子,端上几个菜,鱼是少不了的。或炒或烹,或冷盘,各有风味。海风吹拂之中,鱼酒过肚,闲话聊尽,那份惬意,自是不足为外人道。夜排档的兴起,就缘于这样的一种习俗。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富裕的生活,做起小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敏锐地嗅闻到这饮食小摊的商机,就在滨港路上摆起了小摊,夜排档出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很简陋,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只煤气瓶等等,一小车拖了就到海边,铺张开来就可以营业。照明用的是电灯泡,从街道对面的小店拉了线过来,晃悠悠的,并不朗照。吃的人也不在意,有时还巴不得灯光昏暗一些,索性就可以就着月光对饮一番。记得沈家门有名的小吃店老国强面店当年也是在这排档队伍中的,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蟹面让许多人垂涎不已。吃的人里有上夜班的,有去舞厅热闹过出来宵夜的,也有渔民。吃的人多,夜排档渐渐地也就成了规模。

这样的夜排档在现在的沈家门当然是看不到了,假如你很怀旧的话,不妨去东极。东极也有夜排档,而且活脱脱几乎就是当年沈家门的那副原生态模样。一只锈迹斑斑的煤气罐,随便用一个门板铺一个架子,上面堆满了各种蔬菜和鱼货,一边放着几只塑料桶或盆,装满水,里面是活蹦乱跳的海鲜,然后一堆锅碗瓢盆,再搭几张桌,几把椅,就有了一个摊。在那里,有比沈家门更有味的,就是你可以在白天跟着的东极人一块去拱淡菜,可以坐船到海上去钓鱼,然后把你自己的收获拿到夜排档来加工。夜晚的东极,风更猛,天更蓝,海更幽,那样的环境,或许会让你更像在自家门口吃夜宵,侃大山,讲大道呢。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海上少了些船只,摇摇曳曳的渔火是比沈家门少见的了。

沈家门夜排档在形成初步的规模之后,区政府就敏锐地发现,虽然经营户们都是冲着能够富裕起来而选择了这一行当,但是人心不齐,恶性竞争难免,经营户欺诈宰客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致富没有错,但以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却是涉嫌违法的。要想让沈家门夜排档的经营能够长久,能够永远地红红火火,纳入法律的轨道中有序经营是必不可少的。有鉴于此,在区政府的有所作为下,区工商局、供销联社、旅游局、海中洲饭店曾先后参与管理,到2005年7月,夜排档由普陀区国资办接手,成立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管理服务中心,在管理上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在对夜排档统一管理的同时,政府还通过海鲜美食的节庆活动,大造声势,不仅提升了夜排档的档次和品位,而且把一个地方民间的美食文化,从地域走向地域,从民间走向民间,彻底地把它给普及了。

鲜味

海洋文化聚灵魂 夜色排档成名片

如今的沈家门海鲜夜排档是早已名声在外了。到普陀山朝圣的游客大多在朝圣结束之后会乘船回到沈家门,为的就是在夜排档大快朵颐一番。在2009年滨港路扩建的时候,夜排档曾经迁移到东港朱家尖大桥附近,路途遥远,也仍然是食客不断。就像普陀山的烟火吸引无数游客一样,夜排档的炉火也迷住了人们。一个是佛门清净,一个却是世俗纷扰。能够让人们在如此迥然不同的环境里变换角色,而且变换如此彻底的,大概也只有沈家门了。这也难怪,就连海南建旅游国际岛,也想着要到沈家门来取经了。2010年,海口市长就带了一支队伍来到沈家门海鲜夜排档,要探知夜排档如此红火的秘诀。沈家门海鲜夜排档已经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而这招牌的背后,说白了,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前些日子有一档电视节目谈到旅游时主持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沈家门海鲜夜排档也要打造夜排档文化,这种文化把船、渔、美食等海洋文化因子融合为一体,将是沈家门海鲜夜排档这块金字招牌长久不衰的灵魂。这样的思想也早已经成了共识。

2005年7月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以后,首先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不仅在夜排档安装地下自来水管和排污管线,而且统一购置了崭新的帐篷、桌椅和橱窗等,同时又对夜排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健全管理制度,推进夜排档软件建设。

2009年滨港路扩建以后,焕然一新的夜排档重又出现在滨港路上。新的夜排档采用超轻钢结构,以橙色为主的铝板包装,在顶内外装饰诸如黄鱼、螃蟹、虾等各种卡通鱼类,辅以现代灯光照明,外型美观大方。每个摊位内除了卡通鱼的造型,还在墙壁悬挂了沈家门渔港老图片,既有展现渔港风貌的,又有渔民捕捞的镜头。让人们一边吃海鲜,一边了解海鲜知识,了解沈家门渔港的历史。为了进一步凸显夜排档文化,丰富夜排档文化的内涵,让传统和时尚、个性互动和专业共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沈家门夜排档管理服务中心还建立一个网站,办一本与沈家门夜排档同名的刊物,举办夜排档节,广泛宣传夜排档文化。

夜幕降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橙黄相间的夜排档内灯火通明,来自各地的食客源源而至,络绎不绝。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在炉火熊熊的火热中,在杯盏交错的快意中,在歌手高吭的歌声中,在海上渔火的扑朔中,凉爽的海风习习而来,轻易地就俘虏了已经陶醉了的食客,一股股浓浓的海洋气息源源不断地涌进他们的脑海之中,使他们难以忘怀这一夜的美妙。夜排档在这样的时候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生猛海鲜的诱惑了,它还有挥之不去的温馨,还有旖旎撩人的浪漫,还有久久不能割舍的情怀。

□胡瑞琪 沐沐

几经动迁依旧在 风流还要看今朝

30年过去了,在这30年里,人的思想、城市的面容,都在日新月异地进行着改变,但是人们对沈家门的海鲜仍然一如既往地挚爱,对夜排档的氛围仍然情有独衷。30年里,沈家门夜排档虽然几经动迁,但还是一样迎来一波波的人,又送走一波波的人,周而复始,如同浪潮的来去,没有停歇的时候。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沈家门夜排档初创阶段,只有寥寥几个摊位,地处沈家门鲁家峙轮渡码头,也就是现在的海底隧道进出口处。

2000年7月至2003年6月,沈家门夜排档形成规模,最多时候有88个摊位,经营地段在天主堂下的滨港路段。

2003年7月以后,沈家门夜排档迁移至半升洞区域,规模控制在68个摊位。

2008年8月,沈家门夜排档临时搬迁到东港朱家尖大桥北侧的海州路上。

2010年1月,半升洞区域经过改版的沈家门夜排档投入使用。

2015年沈家门半升洞拆迁工程启动,居民搬空,街道冷清,沈家门夜排档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然在原地坚持,直至2018年1月再次迁移。这次迁移的地方是东港下海堤上,以希尔顿大酒店垂直点为中心,左右一字排开,南起市民广场北侧185米处,北至绿园街垂直点。

2021年7月,全新的沈家门夜排档提升改造项目方案完成。

2023年2月,沈家门夜排档重新回到半升洞,48个摊位全部开门营业。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经过重新建设以后的半升洞将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而沈家门夜排档在这其中也将点亮自身魅力,30年如一日,将共同富裕之路进行到底。

人间自有动情处,风流还要看今朝。

2023-02-10 30年,沈家门夜排档的“ ”华光(二)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13940.html 1 3 十里长街风光闲 海光山色凝望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