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王晓兰大概是现在夜排档经营户中最年轻的摊主了。
2002年,王晓兰的母亲因身体原因,将夜排档摊位转给了女儿,当时王晓兰20岁,正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时候,她踌躇满志,看好舟山的旅游业发展一定可以带火夜排档。但是2003年一场非典疫情打碎了王晓兰的美梦,她清楚地记得,2003年的5月1日,放在平时爆火的日子,但那天的营业额只有100多元,“忘不了那时候的彷徨无助,有点动摇,一直在想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王晓兰说,但想到母亲那么多年打拼下来的摊位不能毁在自己手里,她还是咬牙撑了下去。
幸好接下来几年都很平顺,生意也做得安稳。特别是2009年大桥通车后,来舟山旅游的人数翻番,夜排档的生意也爆火,“最多的一晚我们做了47桌,那时候也是在东港海边,每个摊位也就6、7个位子,就是说我们一晚上平均一桌就要翻7次台。”王晓兰说,那天晚上摊位上所有的菜一点不剩,从来没有卖得那么干净过,“从下午四点一直到凌晨两点,我们的灶台就没关过火,那天送完最后一桌客人,我坐下来腿都是软的,忙的时候没觉得,忙完以后才发现全身都没力气了。”
王晓兰说,2009之后那几年是生意最好的时候,通过几年的积累,她也有了固定的客源,也等于有了底气。2013年夜排档一年一次的摊位号码招标,王晓兰破天荒地参与了1号摊位的竞争,在当时的滨港路,1号夜排档是整条夜排档街的第一个摊位,位置好,人气高,租金贵,每年参与招标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我那时候也就想着自己这边的客流量都还不错,固定客源可以保底,想要多接触一些散客,然后把他们也发展成为固定客源。”王晓兰说,当时抽签的时候自己排到的是20个人里面第12顺位,原来都觉得没什么希望了,但谁能想到,之前的11个人都没有抽到,反倒是被排在12位的王晓兰抽到了。
“当时就觉得幸运吧,但更多地还是开始考虑怎样发展散客。”王晓兰说,“那会儿微信开始流行,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借助这个大众社交平台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于是王晓兰把微信二维码印在名片上分发给客人,并且鼓励客人将当晚吃的菜拍照发朋友圈,点赞评论多的就能享受相应的折扣。“客人们也很乐意,他们就拍个照发一下就可以享受到优惠,而我的摊位也得到了宣传,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王晓兰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她的朋友圈扩张迅速,目前通讯录已经有2900多位好友,其中2000位都是外地游客,都是王晓兰的忠实客户。
现在王晓兰经营10号排档,她说,夜排档搬回滨港路了,改造升级完成的夜排档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而自己也期待着,打破47桌的翻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