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鲛鱼古名社交、网鲛,又名鲅鱼、蓝鲛等。体形狭长,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腹部龙白色,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大者可达一米以上。在夏秋季常结群向近海作远程生殖洄游,产卵后分散在附近渔场,在外海越冬。我国沿海常见的有中华马鲛、康氏马鲛、蓝点马鲛和斑点马鲛。东海的主要渔场在舟山,其中象山港的蓝点马鲛久负盛名。
相传远在秦代,秦始皇就独爱马鲛鱼的风味,还问手底下官员此鱼的品种。然而官员们都回答不上来,只说这是一种海里凶猛的鱼类。于是,秦始皇赐名“霸鱼”,笑称再凶猛的鱼类还不是给自己吃了?
此后,“霸鱼”这个名字渐渐演变为了“鲅鱼”。我国北方现在仍沿用这种称法。
“鲅鱼”更为我们熟知的俗称就是马鲛鱼。鱼名当中的“马”字源于什么,难以考证。或许是因为长得像骏马的脑袋?与马面鱼相比,马鲛鱼身体呈纺锤形,也并不是很像马首。“鲛”应该转变自“交”字。清代宁波籍文学家全祖望在他的《四明土物杂咏之杨花社交》一诗中这样描绘马鲛鱼:“春事刚临社日,杨花飞送鲛鱼。但莫过时而食,宁轩未解芳腴”,并且标注“鲛鱼过三月,其味大劣,在社前后,则清品也。”由此可见,“交”这个字源于马鲛鱼的古称“社交”。
彼时的“社交”并不是人与人之间交际沟通的意思。清代聂璜所著的《海错图》中解释“社”是指“春社”,即春天到来,马鲛鱼会到近海产卵,这段时间的马鲛鱼肉质最为肥美。所以,全祖望在诗文里笃定要吃马鲛鱼就选择在“社”前后的“上品”。同时代的诗人孙事伦也在诗中称马鲛鱼为社交鱼:“田有社交豆,水有社交鱼。一蔬并一鲜,社酒倾无余。”豆子配上马鲛鱼,再喝点小酒,在这位诗人眼里,已然是绝妙的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