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丽佳 通讯员 唐毓蔚)“这有好几只秃鹫!”近日,由区生态环境分局牵头组织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在对我区冬季鸟类观测调查过程中,发现多只秃鹫盘旋在六横上空,这是此次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延续调查观测工作开展以来,首次在我区拍到秃鹫。
“秃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一般分布在西部高原、草原,东部很少见。”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关调查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冬季食物匮乏期间,会有一些秃鹫向东部地带游荡,此次看到的这些秃鹫应该是跟着寒潮大风飞来。
连日来,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人员根据我区自然条件、生境类型、海拔、历史资料、文献记录点位以及道路的可通达性等因素,设置多条样线(点),开展冬季越冬鸟类的多样性观测调查。
“我们在舟山本岛普陀区域、桃花、六横、东极等地共布设了26条样线。”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还在我区开展冬季兽类多样性调查及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并换取此前布设在舟山本岛普陀范围、六横本岛、悬山岛、普陀山岛上的红外相机内存卡片及电池。
2021年3月起,我区启动2021~2022年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采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方式,首次全域调查生态系统,同步开展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掀开了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通过为期一年的调查,取得了显著性成果——调查到生物物种2980种,发现包括41种中国新记录种在内的省域以上新记录种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71种,并记录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290项。值得一提的是,调查还发现了全球新记录种“普陀条孢牛肝菌”,发现近年来省内罕见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和小灵猫稳定野生种群,印证了普陀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开展延续调查观测,重点关注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省重点保护以及普陀代表性物种,对于进一步掌握我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推动我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工作常态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