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璐瑶 通讯员 陶晶
上世纪50年代初,蚂蚁岛全岛妇女仅用3个月时间,搓成12万斤草绳,换钱购买了“草绳船”;在凶狠的海难面前,“女老轨”吕佩临危不惧,死里逃生驾驶“妇女号”返回……
12月9日晚,由市委宣传部监制,市文广旅体局策划,市艺术剧院小百花越剧团出演的大型原创现代越剧《浪尖上的蚂蚁岛》在普陀大剧院首演,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们精彩的演绎,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了蚂蚁岛妇女艰辛的创业历程,也对蚂蚁岛精神有了更深感悟。
“舟山元素”贯穿全剧
“蚂蚁哎,快快来,铁硬骨头啃落来……”当晚,伴随着舟山渔歌改编而来的《蚂蚁歌谣》,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伴着光影和音乐,舞台上的布景结构不断流动变换,组合出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渔嫂生活场景。
《浪尖上的蚂蚁岛》围绕蚂蚁岛人吕佩一家四代女子的人生轨迹展开,真实再现了第一代创业者搓草绳、撑大船、抗台风、筑海塘等感人故事,也呈现了上山炸石、浸滩溜泥、拆迁招商、小岛创业等蚂蚁岛女性的创业历程。
“这个戏从演员服饰、舞台景观到舞蹈设计、音乐风格,都结合了舟山本土特色。”该剧导演翁国生说,《浪尖上的蚂蚁岛》是一部充满“舟山元素”的大型现代越剧,舞台设计不仅突出海岛风貌,还通过礁石的移动,实现了舞台上的时空和场景变换。“特别是‘三里洋’海难那场戏,为了展现‘女老轨’吕佩和女船员在狂风骇浪中拼死搏斗,我们将传统戏曲的唱做念舞、跌摔滚翻和多媒体立体动态投影的舞台科技手段相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
“我们还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当代舞的元素,把草绳、凳子等具有蚂蚁岛特色的道具也结合进来,多维度展现舟山渔村的海岛特色。”该剧舞蹈设计孙延泽说,戏中舞段的设计还与舟山渔俗文化、舟山民歌民谣巧妙结合,使蚂蚁岛精神可感、可触、可知、可听。
剧本修改近二十次
短短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如何将吕佩一家四代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如何实现年代的跨越和时空的交错?这对整个主创团队来说,都是很大挑战。
“这个戏演绎的是蚂蚁岛妇女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再到当代的奋斗历程,年代跨度大,时间转换频繁,所以创作的难度非常大。”翁国生告诉记者,今年夏天接到创作邀请后,他特地前往蚂蚁岛实地采风,“在‘三八海塘’,我遇到了当年参与过蚂蚁岛建设的老渔姑,她们朴素的语言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深深感动着我,也让我坚定了参与这个剧目创作的想法。”
“另外一位编剧蒋巍从两年前就开始着手写这个剧本,前前后后修改了近20次,中途还多次遇到瓶颈难以推进,翁国生导演加入后,将剧本进行了重新解构、编排和梳理,作品才得以真正成型。”
演出现场 记者 陈璐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