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普陀有渡 史浩的鸿爪留痕

□胡瑞琪

三月春光,柳花风淡,草长莺飞,正是踏青的好时节。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三月,史浩同他的好友鄱阳程休甫就走上了踏青的路。他们要去的地方是普陀山。这个时候的史浩是余姚尉兼摄昌国盐监。昌国立县以后,因盐运的需要,设有专门的机构,称监场,初始以西监为正监场,另有5个子场。其中距县东十三里的芦花监场又称东监。作为整个昌国县监场的主管,史浩对芦花监场自是不陌生。从芦花到普陀山,隔山隔海,却也并不遥远。而这隔山隔海的中间,有一个小地方,那就是沈家门。自从徐兢等人出使高丽路过沈家门之后,沈家门这个地方就逐渐为外人所知。虽然仅仅只是个方寸之地,但是从这里越莲花洋到普陀山,却极为方便。所以史浩等人前往普陀山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沈家门。但是按照史书的记载,那个时候的沈家门,应该还没有渡口。《宝庆四明志》,是宁波地区的一本地方志,初创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书的时候已经是绍定元年(1228年)。皇帝还是那个皇帝,但年号变了。这本书的第二十卷,是《昌国县志》。它在讲到津渡时,只有舟山渡、竿缆渡、金塘渡三处,直到元大德二年(1298年)冯福京等撰成《昌国州志》时,才出现了沈家门渡。让人有点搞不明白的是,如果没有渡口,史浩等人如何从沈家门泛舟前往普陀山?可能的情况是那时的沈家门筑有埠头,这个埠头还达不到一个正式渡口的要求,所以也就不好说是渡口了。不过不管有没有渡口,史浩的的确确是从沈家门出发往普陀山了。他们去的时候,顺风顺水,因此舟船挂起风帆,很快就到了普陀山,然后就住在了宝陀禅寺。第二天早晨,两人前往潮音洞。这个地方,是观音显现最多的地方,传说很多。但是除了潮水澎湃,汹涌洞中之外,他们什么都没有看到。于是两人回到宝陀禅寺,在吃了斋饭之后,同寺中长老澜公谈了一会佛事。大概是有点不甘心,下午三四时,史浩两人再次前往潮音洞。在洞外望来望去,只见累累乱石。就在准备离开时,有僧人往上指着说,岩顶有窦孔,可以往下看。于是两人攀援到了岩顶,这一望,顿时奇迹来了。大士“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尤其是史浩,他甚至看见大士“双齿洁白如玉”。两人开心得不得了,相继作礼而退。

这一晚上,有一身材高大的僧人(长身僧)来访,说史浩以后将官至太师。僧人说:“公是善终文潞公也。他日入相,主上欲用兵,须力谏之。后二十年当与公会于越。”说完之后,就离去了。这史浩一愣一愣的,有点搞不明白状况。文潞公是指北宋贤相文彦博,这个他自然是晓得的,僧人竟然预言他以后能与文彦博有得一比?若说自己堪比文彦博也就罢了,皇上用兵又是怎么回事?他这么傻楞楞地站着,把自己搞得倒有点像那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了。(这件事,在余天锡《真隐旧游记》里,文彦博变成了寇准,而身材高大的“长身僧”则变成了“胡僧”,只是并没说到皇上用兵之事。余天锡文见元大德《昌国州志》。)在普陀山,史浩待了数日,他还寻访了真歇旧迹,曾题写“真歇泉”篆书三字。这真歇,即南宋初期曹洞宗十世真歇清了。真歇在建炎二年(1128年)浮海普陀之后,筑庵于宝陀禅寺后山中,题匾“海岸孤绝处”。他在普陀讲禅,把普陀山上原来的渔户300余家请出了普陀山,从此后普陀山就只有僧人了,真正成了“佛国净土”,因此被誉为普陀开宗第一代祖。史浩见到的泉水是当年真歇凿石凿出来的,后来的游客也还有能见到的,但史浩的题字却一直要到康熙年间才被白华庵的僧人发现。宝陀禅寺的澜长老想维修禅寺,趁着史浩在,就和他商量,看如何能够通过化缘来与“四众道俗同结善缘”。史浩觉得吧,既要化缘,当然就要广而告之,让大家都知道这事,和尚上门化缘总会有人不信的,不如就写篇帖子,各个地方张贴,见着的人肯定就多了,传来传去的,效果肯定会很好的,于是就欣然代作《代普陀山缘化起殿牓》一文。文中要远近道俗,同发善心,不问多寡,哪怕只有一文钱,也都是庄严功德,算是义务为普陀山做了一次广告宣传。史浩此行普陀山之后,似乎从此未再踏足普陀山一步。但他此后官运亨通,真的像长身僧所说,做到了太师。而最为奇怪的是,后来朝中主战的张魏公张浚劝宋孝宗北征,史浩还真做了劝谏,但是宋孝宗没听史浩的,结果这次出征并没有张浚所想的顺利,反而是大败而归。连宋孝宗见到败归的张浚时都有些意外,说了句“此行甚快。”后人常因史浩这一次劝谏而把他列入投降派,说他是汉奸,却浑然忘了当初就是史浩四处奔走为岳飞平冤的。但史浩自己也没想起他的劝谏是多年前在普陀山就已经有了前因。他纯粹就是觉得天下大势南北鼎立已成定局,不应再妄起战端,徒使生灵涂炭而已。

后来史浩一度罢相,直到乾道初年,他重被起用做了绍兴知府时,有一道人自称养素先生,上门来找他,说是与他有旧。两人相见,史浩却并不认识这位养素道人,他正想问点啥,就听得道人索要纸墨的声音,于是赶忙喊下属拿来纸笔,道人随即挥毫写上“黑头潞相重增万里风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情话。”然后掷笔而出,不知去向。史浩看着纸上这20个大字,蓦然想起当年在普陀山旧事,方才醒悟过来,当年的长身僧,今日的养素道人,其实都是观音大士的化身啊。

过了几年,史浩回到鄞县老家,自号真隐,过起了终老生活。闲下来之后,他在东湖“创月波山,放补陀岩,结洞室以安大士,奉德寿殿,书潮音洞以为额。”把个东湖搞成了一个小普陀。民间传说史浩这么做,是因为他的老母。史浩老母洪氏笃信佛教,常去普陀山敬香礼佛。后来洪氏双目失明,仍不改渡海礼佛之初衷。史浩为避免母亲舟车劳顿,这才在东湖打造了这么个“小普陀”。等他老母亲想去普陀山时,他就把老母扶进船舱,在东钱湖中周游。到了夜晚,船工便按史浩编的话向老人说“船到招宝山了”“船过沈家门了”之类。这样在东湖上游荡了三天三夜,按时间算,也是到了普陀山的时候了,于是将船驶到月波山下,船工就高声说:“普陀山到了!”候在那里的和尚见大船靠岸,赶紧念经的念经,敲木鱼的敲木鱼,烧香的烧香,骗得史母确信到了普陀山。然后史浩便扶着老母,烧香拜佛,了其心愿。

但按《帝师丞相史浩》一书转《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记载,史浩的老母洪氏卒于乾道六年(1170年),而史浩创月波山则是在乾道九年(1173年)以后。这个传说自然也是无中生有的了,只是不知何人何时所传,说的倒也是绘声绘色,让一般人皆深信不疑。又过了许多年,史浩的儿子史弥远也做了宰相,他承继了父亲的志向,和普陀山也是缘份不浅,不仅在潮音洞凿石驾桥,使游客方便在潮音洞上观览,还以朝廷名义赐钱万缗修缮宝陀禅寺因大风受损的圆通殿,此后在嘉定八年(1215年)更奏请皇上将普陀山正式列为观音供奉道场,与五台之文殊、峨眉之普贤共为天下三大道场,又将宝陀禅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列。从此,观音菩萨在普陀山的落脚有了官方正式的认可,而普陀山也因此正式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史浩在普陀山的鸿爪留痕更被后人广泛流传,成为普陀山文化史的一大话题。

2022-12-0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95630.html 1 3 普陀有渡 史浩的鸿爪留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