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璐瑶 通讯员 唐毓蔚 陈舟峰)日前,我区的舟山港海通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使用“浙固码”开出了全市第一张“危废转移联单”。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批危险废物从产生、转移到处置入库的所有信息,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据了解,使用“浙固码”后,实现了危险废物从产生“入库赋码、出库扫码”,到转移“收运扫码、一键确认”,再到末端利用处置“接收扫码、处置销码”的全链条闭环管理。目前,我区要求年产危废100吨以上的企业和危废经营单位开始使用该项应用,同时在管理上落实“有废必赋、无码不收”原则,切实提升危险废物数字智治闭环监管能力。
这是我区抓好工业源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从源头防治、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持续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水清岸美”“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为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治污染,去年以来,我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重点企业治理的投入力度,开展了重点水产企业臭异味整治、建材企业工业炉窑综合治理、VOC(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整治行动,推动生物质锅炉改造或淘汰,开展柴油货车尾气检测,深化油气污染治理。截至目前,已引导企业投入2583.35万元,淘汰燃煤锅炉2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8辆,加油站油气回收抽检比例达28.6%,全区32家重点企业均已完成环保改造。
同时,我区着力引进培育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项目,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去年以来,已投入300万元绿色转化专项资金,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建成油泥无害化处置项目一期油罐油渣、船舶油泥和废油漆桶处理生产线2条,年处理油泥6万吨、废油漆桶1万吨。
我区还通过开展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工程,对危险废物收集、暂存、处理、运输、接纳实行全程监管。去年以来,已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小微危废统一收运点建设,初步建立了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全区2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列入监督监测计划,10家重点企业安装危废智能远程监控系统,全年安全转移危废1.75余万吨,工业危险废物100%无害化利用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