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舟山人是近代才开始吃蟹的吗?

浙东地区有着极为悠久的食蟹历史。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从出土的动物标本统计可知,隶属梭子蟹科下的青蟹已经进入了先民的食谱范围。

之后虾蟹之类便成为浙东地区最常见、最大宗的食材,嗜好这种厚味成为了这里的一种风尚。北宋时任余姚县县令谢景初曾经为此赋诗一首:“越俗嗜海物,鳞介每一遗。虾赢味已厚,况乃蟹与蜞。”同时期的诗人梅尧臣《明州推官郑先辈》也有描述:“野橘霜前熟,江螯露下肥。”在《送师直之会稽宰》一诗中记录着:“姚江遗鱼蟹,穆山奉笋豪。”又在《送谢寺丞知余姚》一诗中提到:“秋来鱼蟹不知数,日举案将无穷。”这些诗歌均提到了当时浙东地区的餐桌上新鲜丰盛的海鲜家宴,对外乡人颇具难以抗拒的魅力。

明代的水产书《闽中海错疏》对梭子蟹有细节描述:“蠘,似蟹而大,壳两旁尖出而多黄。螯有稜锯,利,截物如剪,故曰蠘。”

清代的舟山地方志《定海厅志》也记载了与“蠘”同音的蟹名异体字“蠞”,大致古人意识到这是一种节肢动物,所以才形象地造出这么一个字,并将它详细记述为“生海中。圆脐者牝尖,经霜则有赤膏,俗呼母蟹,亦曰赤蟹,无膏者曰白蟹,有子者曰子蟹。淮南子曰,胎蟹珠龟与月盛衰,凡蟹属,月明则瘦,月晦则肥。”更是将雄性梭子蟹称为“狼蚁”,雌性梭子蟹称为“博带”。这样的雅称或许与雌雄梭子蟹的肚脐形状相关,却是如今的人们闻所未闻的。

诗人晁说之在吟咏宁波的诗歌中,提到他对这种“白蟹”大快朵颐的情景。

傅肱所著《蟹谱》中更有着关于“白蟹”有详细记述:“白蟹,秀州华亭县出于三泖者最佳,生于通陂塘者特大,故乡人呼为泖蟹。又亭林湖(近顾野王宅,乡人亦号为顾亭林)于天圣末忽生白蟹(即海中所生蠞是也,但蠞不生于淡水,今忽有因号白蟹)濒江之人以价倍常,靡有孑遗,止一年而种绝。”

据《普陀渔业志》记载,汉唐时代海洋渔业主要是浅海滩涂捕捉。《汉书·地理志》云:“楚越之地,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民间进行渔采活动,主要是“以助口实”。唐开元前,境内各个海岛先民渔猎活动,都只限于滩边涂面徒手拾捉采捕,处原始分散生产方式,产量甚微,获取猎物完全是一种谋求生存手段,处于自产自食、自给自足历史时代。

据《舟山渔志》记载,自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舟山设立县制后,渔业生产从涂面采捕发展到近海进行生产。渔人开始使用小型渔船下海捕捞,由原一个人站在涂面上用手采拾,转变为至少需要两至三个人,共同驾船出海,进行捕捞作业,并逐渐形成了对、流、围、拖、张、钓等作业方式,促使渔获量得到较大增长。

《四明朱氏支谱外编·物产》一书更是认为白蟹“七八月最盛,腌之呼蟹股,其壳磨浆,呼蟹浆,吾乡几无家不备,他乡罕见”。

2022-10-1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76820.html 1 3 舟山人是近代才开始吃蟹的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