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叶梅 通讯员 孙翠萍 李灵敏)“以前办理渔民画版权登记,需要特地跑到市里的版权登记窗口,再由市里统一提交给浙江版权服务中心审理,现在有了‘渔民画云码头’,7个工作日就能获得版权证书了。”普陀渔民画原创作者蒋德叶说,办理版权登记再也不用费时费力,他有了更多时间安心创作。
今年以来,我区通过数字化助力普陀渔民画版权保护和交易,由区文广旅体局打造的“渔民画云码头”应用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第二批试点应用名单,实现渔民画版权在线交易的制度重塑、流程再造、系统重塑,促进渔民画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
“早年间并没有版权保护这方面的意识,作品被人模仿或抄袭的情况也很多。”蒋德叶告诉记者,这几年,版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如今有了“渔民画云码头”应用,他笔下的作品一经完成就能及时提交线上申请了。
据了解,“渔民画云码头”应用还与浙江版权服务中心等单位多跨协同,实现渔民画版权登记和交易流程的数字化,规范渔民画交易模式标准。渔民画原创作者作品发布后,将直接获得一张包含作品上线时间及关键信息的“出生证”,利用该证明可快速申请作品版权,消费者可通过在线查看作品版权信息,在线购买后获取版权授权证明,提高渔民画交易便捷度,防止出现版权证书生效前的侵权等问题。今年4月上线以来,该应用已入驻渔民画原创作者76位,上传原创作品437幅,其中已申请版权作品133幅,平台作品版权总价值达1311万元,已保护版权价值399万元。
如今,蒋德叶不仅将自己的艺术梦想寄托于作品,他还带了20多名徒弟,免费传授渔民画艺术。很多外地的渔民画爱好者无法亲临现场,他们通过“渔民画云码头”线上参加学习。
在“渔民画云码头”应用服务端,记者看到,教学课程汇集线上线下资源,开辟渔民画多样教学形式,线上通过名家教你画、渔民画活动等应用模块,整合渔民画名家创作视频和在线教学视频,汇聚形成名家教学资源库,线下不定期推出渔民画教学体验活动相关信息,以传统教学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满足渔民画爱好者深度体验的需求。
同时,该应用中的“文创部落”模块对接国潮设计师、影视服装设计师、文创设计师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将解构的渔民画符号元素用于渔民画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再创造,推出丝巾、雨伞、马克杯等文创产品,平台所展示的产品可预订购买,逐步形成完整的渔民画创作产业链。
“创投资机构或个人可直接发布作品需求,应用将自动匹配符合条件的渔民画作品和作者,实现线上实时接单和沟通交流。”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单成功后,求购方可在线提交评价,完成定制需求的交易闭环,切实提高渔民画交易效率。
目前,平台已有102款渔民画原创文创产品,发布27个渔民画定制需求,服务数百位用户。通过“一幅画”撬动百万元非遗发展循环产业链,实现非遗产业的转型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