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徐剑 朱晓莉)“人工鱼礁已全部装船完毕,可以启航前往投放点。”7月19日中午12时,满载着人工鱼礁的投放船从朱家尖某码头鸣笛启航,奔赴白沙海洋牧场海域。“投放船利用一周左右时间,来往于朱家尖及白沙岛周边海域,在各个预定点位投放102个六边形框架钢结构多功能礁,为生活在白沙海洋牧场的水生生物筑起‘新家’。”作为人工鱼礁项目参与方,大连现代海洋牧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德圣告诉记者。
据悉,此次人工鱼礁投放工作,是我区建设打造白沙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公园和海上养殖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项目总投资1950万元,计划投放六边形框架钢结构多功能礁102个,规模为6630空立方米;四孔钢混多功能礁2891个,规模为23128空立方米,合计总规模29758空立方米,覆盖海域面积2.5703公顷。截至目前,四孔钢混多功能礁已全部投放完毕,六边形框架钢结构多功能礁已完成拼接工作,预计7月底前可完成全部投放工作。
记者在投放现场看到,投放船在预定海域锚泊后,工作人员将吊机上的钢索与人工鱼礁相连,利用巨大的吊臂将一个个六边形“魔方”吊离甲板,投入茫茫大海。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船上装载的10余个人工鱼礁成功投放至预定点位。
“人工鱼礁相当于人类为海洋生物更好生长栖息而盖起的住宅。”刘德圣介绍,人工鱼礁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对于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海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此外,本次投放中采用的六边形框架钢结构多功能礁,相较混凝土礁、沉船鱼礁等,具有组装方便、单个礁体量大、环境友好、适应环境广等优点。
“岛礁投放完毕后,我们将利用海洋牧场智能监测平台等智能设备,对投放岛礁区域的水生物种群增殖、栖息、生长情况等进行远程监控,加强白沙海洋牧场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生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进一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普陀白沙岛海洋牧场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