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夏
棉被加工,俗称“弹棉花”,目的是让旧棉被更加松软适合使用。随着被子材质多样化,选择棉被加工的人越来越少,从事该行业的人也屈指可数。王日造是目前在我区还在做棉被加工零星手艺人中的一位,依旧坚守着这门手艺。
记者见到王日造时,他正忙碌地将经过弹棉机处理蓬松后的旧棉花层层铺匀,再附上纱,用磨盘压实,随后用磨棉机先后压磨两遍,一床4公斤重的新棉被就完工好了。整个过程不算复杂,但飞扬的棉絮一直飘荡在屋子里。“所以我戴了帽子和防护口罩,能避免大部分棉絮沾到身上。现在科学发达,像这种可更换的口罩防护效果很好,基本不会有棉絮吸到鼻子里。以前用得棉布口罩防护效果差了些,一天忙下来鼻孔里全都黑溜溜的。”
王日造是温州人,18年前跨入这个行业,跟着家人学艺,随后在东港开了家棉被加工店,期间搬了4次门店,选址都在东港范围内。后来,王日造眼见同行一个个转行,“我入行时已经有比现在稍微小点的弹棉机了,干活比传统手工弹棉花省力,但磨棉机还没有,得用磨盘一层层用力压,做起来比现在吃力。那时行情还可以,尽管工作条件比现在差,但店铺依然不少,光沈家门至少就有六七家棉被加工店,可现在沈家门和东港加起来也仅两家。”
王日造说,如今选择棉被加工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工作环境并不算舒适,不少店主权衡之下更换了其他行业。但王日造想在精力允许情况下再坚持多干几年。除了旧被翻新,他也做新被加工。“不管做新被还是翻新旧被,坚持用质量上好的新疆棉花,坚持不用黑心棉给人家掺假,这是我开店做生意的基本原则。”
凭借良心开店的基本原则和实打实的加工手艺,尽管行情不佳,王日造还是留住了不少老顾客。从事“弹棉花”18年个年头,他放不下这门手艺,对这个行当有了感情。“我开店赚个生活费是有的,坚持做下去也没有太大压力,只要认真干,对得起这个行当,凭良心做事就好。”王日造说,这几年没有人想跟他学棉被加工手艺,不然他也想把手艺传给其他人,希望老行当有传承,能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