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璐瑶)蔚蓝的大海、鲜活的鱼虾、作业的渔船……近日,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组织开展渔民画创作活动,近百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合力绘制渔民画,将非遗文化“搬”上墙。
当天,记者来到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门口看到,学生们正在精心作画,他们手拿画笔,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挥笔涂色,时而与同伴交流,一幅幅构思奇趣、色彩斑斓、造型夸张的渔民画跃然墙上,原本单调的白墙变得充满艺术气息。
“我们的作品主题是鱿鱼鲞,作品上半部分画了成片的鱿鱼鲞,下半部分展现了渔民们切鱿鱼鲞的场景。”该校八(3)班学生徐瑜蔚告诉记者,她从小学开始就接触渔民画,进入初中后加入学校的渔民画社团,得到了专业渔民画老师的指导,渔民画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开展渔民画创作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舟山传统文化、老一辈当年生活状态,还唤起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沈家门一初美术教师胡文军介绍,早在2011年下半年,他们就将渔民画作为校本课程引进课堂,邀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渔民画创作者到学校授课,并通过定期开展墙绘创作等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创作渔民画的热情。2015年,学校还被认定为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画)传承基地。